Sunday, March 28, 2010

时间的相对论和命运的事实


上面的叙述表明,我们从来没有和现实中的“三维空间”直接接触,我们完全在我们的思想
中度过一生。与之相反的主张,将是丧失理性和科学事实的迷信;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可能与外
部世界的本源有直接的接触。
这个事实驳斥了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假设:物质的绝对与永恒的假设。唯
物主义哲学立足的第二种假设,就是时间也是绝对与永恒的,这与第一种假设一样的迷信。
时间的感知
我们所说的“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时刻与另一时刻作比较的方法。例如,当一个人敲打一
个物体时,他听到一个特定的声音。当他在五分钟后敲打同一物体时,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这个
人的感知在这两个声音之间有一段间隔,他把这段间隔叫做“时间”。然而,当听到第二个声音
时,他听到的第一个声音仅仅存在于他的记忆中,是他想象中的一点资讯。一个人通过比较他所
生活的瞬间与他记忆里的瞬间来形成对时间的感知。如果他不作这种比较,他也不会有时间的感
知。
同样,有人看见某人从门里走进并坐在房子中间的一把扶手椅上时也进行比较。当这个人坐
在扶手椅上时,他开门时和向椅子走去时的影像在记忆中作为片断讯息被编辑。当人们把这个坐
在椅子上的人和记忆中的讯息进行比较时就产生了时间的感知。
简而言之,时间是脑中储存的讯息进行比较的结果。如果人没有记忆,他的大脑就不能做这
些转译,因而也就永远也不能形成时间的感知。一个人认为他30岁了,仅仅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
已经积累了与这30年有关的讯息。如果他的记忆不复存在,就想不起任何这些早先时间的存在,
只能经历单一的目前生活的“瞬间”。
对“永恒”的科学解释
让我们通过引述有关科学家和学者的解释来阐释永恒这一主题。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遗
传学教授、思想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cois Jacob),在他的《可能与实际》(Le Jeu des
Possibles)一书中,解释有关时间倒流的现象:
倒放的电影,使我们得以想象时间向后流逝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奶油自己从咖啡中
分出来,并跳出杯子、进入乳脂分离器;一束光线从墙上发出,并汇集到一个光源,而不是从光
792 创造论图谱
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知源于对这一时刻与另一时刻的对比和比较。比方说,我们想象从播种、所种
的植物开花到这些花被采摘和扎成花束的时间间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但实际上,时
间是将“此刻”发生的事件与之前已发生的具体事件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感知。
源射出;石子从水中跳到人的手中,是无数冒出来的水滴惊人地将之抛上来。然而,在这个有如
此相反特征的时间逆行的世界,我们的大脑加工讯息和我们的记忆编辑信息的方式会同样倒转。
过去和将来也同样如此,尽管世界看起来会和现在一模一样。205
然而由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一定的事件顺序,世界不会像上面所叙述的那样运行。我们
假定时间总是向前流动。可是,这是在大脑里得出的一个决定,因此完全是相对的。实际上,我
们永远不会知道时间怎样流动——甚至连它是否流动都无从得知!这是因为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
事实,而只是某种感知。
时间是感知的事实,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也得到了论证。林肯·巴尼特在
他的《宇宙与爱因斯坦博士》一书中写道:
与绝对空间一起,爱因斯坦放弃了绝对时间的概念——稳定、恒久、无情、普遍的时间流
逝,从无限的过去流向无限的未来。至于相对论难懂的说法,源自人们不愿承认对时间的感觉如
同对颜色的感觉一样,是一种感知。就如空间是物质的可能顺序一样,时间是事件的可能顺序。
对时间主观性的最好解释,来自爱因斯坦自己的话:“个体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事件的安
排;我们记忆中一系列单纯的事件,根据‘更早’和‘更晚’的标准排序。”因此,个体的确存
在着自我时间或主观时间。这种时间本身是不可测量的。我可以这样把数位与事件联系起来:较
大的数位与较晚的事件而不是较早的事件相联系。206
巴尼特在书中写道,爱因斯坦证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直觉的形式,它们不能脱离意识,就如
我们对颜色、形状或大小的概念”,根据广义相对论,“除了我们衡量的事件顺序外,时间没有
独立的存在。”207
既然时间是由感知组成的,它完全依赖于感知者——因而是相对的。
时间流动的速度根据我们进行衡量的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因为,人体内并没有确切指示时
间流速的自然钟。林肯·巴尼特写道:“正像如果没有分辨颜色的眼睛,就不存在什么颜色;如
果没有事件发生来标记,也就没有瞬间、小时或一天了。”208
在梦里我们清楚地经历时间的相对性。虽然我们在梦中感觉好象经历了数小时,但实际上那
阿德楠•欧柯塔793
梦中我们清楚地感知时间的相对性。虽然我们在梦中感知到的事物,
好象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实际上那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
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设你被放进一个专门设计的只有一扇窗户的房间,并
在那里呆一段时间。墙上的钟向你显示度过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从房间的窗户里看到
太阳以一定的间隔升起落下。几天之后在被问到你在房间里度过的时间时,你会按照你从墙上的
钟表得来的信息和日升日落的次数来回答。比如说,你认为你在房间里度过了3天。但是如果放你
进去的人说你在那里只停留了两天,你从窗户里看的的太阳是假造的,而房间里的钟也被特别调
快了,那你的计算就可能是错的。
这个例子形象地证明了我们对时间速度的资讯,是建立在根据感知者而变化的参照物基础上
的。
时间的相对性,也是科学方法证明的科学事实。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主张时间随物体的速
度和距重心的距离而变化。当速度加快时,时间就缩短、压缩、放慢,直至完全到达一个“停
止”点上。
爱因斯坦自己给出了一个例子。想象一下,有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人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以
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遨游。当遨游者回来时,他会发现兄弟的年岁比自己大了。其原因是,以
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遨游的兄弟的时间,流逝较慢。如果是在太空旅行的父亲和他留在地球上
的儿子,情况会是怎样呢?如果父亲出发时是27岁,儿子3岁,当父亲30年(地球时间)后回到
地球时,他将只有30岁,而他的儿子将是33岁!209
794 创造论图谱
时间完全是随感知者而异的一个概念。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对某人显得漫长,
可对另一人却可能短暂。为了理解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就需要钟表、日历
这样的时间来源。没有这些来源,我们不可能对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
应该指出,时间的这种相对性,不是由时钟的快慢引起的。它是整个物质系统不同运行期间
的结果;该系统一直深入到次原子粒子中。在时间被拉伸的环境中,人的心跳、细胞复制、大脑
作用等等的运行都会更慢些。人们继续他们的日常活动,却根本注意不到时间流速的减缓。
《古兰经》中的相对论
从现代科学发现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并非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是绝对事实,而只是相对的感
知。更有趣的是,直到二十世纪的科学才发现的这个事实,1400多年前的《古兰经》就告诉了人
类。《古兰经》中有关于时间相对性的各种描述。
我们能在《古兰经》的许多经文中看到被科学证明的事实:时间是由事件、处所和环境决定
的心理感知。例如,《古兰经》中启示,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在是非常短暂的:
“在那时,他将召唤你们,而你们将以颂词答应他。你们将猜想自己在坟墓里只逗留一会
儿。”(《古兰经》第十七章:夜行第52节)
“在他集合他们的那日,他们仿佛只在白昼逗留过一会儿,他们互相认识,把与真主相会之
说称为谎言的人,确已亏折了,他们不是遵循正道的。”(《古兰经》第十章:优努斯第45节)
有些《古兰》经文指出,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不尽相同,而且有时很短的时间人们会觉得似乎
很长。人类在后世审判期间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说:‘你们在大地上逗留了几年?’他们说:‘我们逗留了一天,或者不足一天;
请你问问能计算年月的(天神)吧’。他说:‘你们只逗留了很少的年月,假若你们知
道’。”(《古兰经》第二十三章:信士第112-114节)
一些别的经文指出,时间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流动速度:
“他们要求你早日昭示刑罚。真主绝不爽约。在你的主那里的一日,恰如你们所数的一千
年。”(《古兰经》第二十二章:朝觐第47节)
“ 众天神和精神在一日之内升到他那里, 那一日的长度是五万年。”
(《古兰经》第七十章:天梯第4节)
“他治理自天至地的事物,然后那事物在一日之内上升到他那里,那一日的长度,是你们所
计算的一千年。”(《古兰经》第三十二章:叩头第5节)
这些经文清楚地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性。20世纪的科学发现的这个事实,《古兰经》早在
1400年前,就已经告知人类;这显然是围绕整个时间和空间的真主的
启示。
《古兰经》的很多章节揭示,时间是感知。这在《古兰
经》的故事中尤其明显。例如,真主让一个有信仰的群
体,在山洞里沉睡了三百多年;当他们醒来时,还以为
自己在那里只呆了一会儿,无法计算究竟睡了多久:
“我就使他们在山洞里几年不能听闻。后来我使他们苏
醒,以便我知道两派中的哪一派更能计算他们所停留的
时间。”(《古兰经》第十八章:山洞第11-12节)
阿德楠•欧柯塔795
哈伦•叶海雅
“我如此使他们觉醒,以便他们互相询问,其中有一个人说:‘你们逗留了多久?’他们
说:‘我们逗留了一天,或不到一天。’‘他们说:‘你们的主最清楚你们逗留的时间的。
你们自己派一个人,带着你们的这些银币到城里去,看看谁家的食品最清洁,叫他买点食品
给你们,要叫他很谨慎,不要使任何人知道你们。”(《古兰经》第十八章:山洞第19节)
下面的经文也是说明时间实际上属于心理感知的证据:
“难道你没看见那个人吗?他经过一个荒凉的颓废的城市,他说:‘真主怎样使这个已死的
城市复活呢?’故真主使他在死亡的状态下逗留了一百年,然后使他复活。他说:‘你逗留
了多久?’他说:‘我逗留了一日,或不到一日。’他说:‘不然,你已逗留了一百年。你
看你的饮食,没有腐败。你看你的驴子。我要以你为世人的迹象。你看这些骸骨,我怎样配
合他,怎样以肉套在它的上面。’当他明白这件事的时候,他说:‘我知道真主对于万事是
全能的’。”(《古兰经》第二章:黄牛第259节)
上述经文清楚地强调,创造时间的真主不受时间的约束。而人类则受真主规定的时间的约
束。如经中所述,人类甚至无法知道自己睡了多久。在这样的状态下,断定时间是绝对的——正
如唯物主义以扭曲的心态所作的那样,将是非常不合理的。
命运
时间的变化的相对性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对我们而言持续了几十亿年的时期,在另
一个尺度上不过才一秒种。而且,从世界开始到结束的漫长岁月,也许还不到一秒钟,而只是另
一尺度的瞬间。
这正是命运概念的本质——大多数人,尤其是唯物主义者不大理解的概念;唯物主义更是完
全否认这一点。命运是真主关于过去或未来所有事件的完美知识。大多数人疑问,真主怎能知道
尚未经历的事件,而且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命运的真实性。然而,“尚未经历的事件”只是指我们
尚未经历,真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正是他自己创建它们的。所以,过去、将来和现
在,对真主都是一样的;对真主而言,一切已经发生并完成了。
林肯·巴尼特在《宇宙与爱因斯坦博士》里解释了广义相对论是如何导向这种见识的。根据
巴尼特的观点,宇宙可以“被整个包含在一个宇宙智慧之中”。210巴尼特称为“宇宙智慧”的是
真主统辖整个宇宙的智能和知识。就像我们不难从总体上看出某个统治者的开始、中间、结局以
及其间的全部过程一样,真主自始至终知道支配我们的时间,像了解一个瞬间一样。人们只能在
属于他们的时间到来时,才经历那些事件,并见证真主已为他们造化的命运。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注意在社会上对命运的歪曲理解。这种对命运的歪曲行为,产生一种
迷信思想:真主已经为每个人确定了一个“命运”,但人们有时可以改变这些命运。例如,说到
一个挣脱死亡线的病人,有人会肤浅地说“他战胜了自己的命运”。然而,没有人能够改变其
命运。濒死之人之所以能脱离死亡线,是因为他那时注定还不会死。同时那些人会再次自欺地
说:“我战胜了我的命运”,并坚持这样的思想倾向,这也是他们的命运。
命运是真主永恒的知识。因为,所有时间对真主而言都是瞬间,他支配整个时间和空间,一
切事物都在命运中注定和完成。
我们也从《古兰经》中了解到,时间唯独属于真主:一些将来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古
兰经》把它们当作很久以前已经发生的事而叙述了。例如,人们最终在后世接受真主清算的经
文,被描述成很久以前已发生过的事件:
“号角一响,凡在天地间的,都要昏倒,除非真主所意欲的。然后,号角再响一次,他们就
796 创造论图谱
忽然站起来,东瞻西顾的。大地将因它的主的光明而亮;功过簿将陈列出来;众先知和见证
将被召来,他们将被秉公裁判而不受亏枉……不信道者,将一队一队地被赶入火狱……敬畏主
者将一队一队地被邀入乐园……”(《古兰经》第三十九章:队伍第68-73节)
与之有关的其它经文是:
“每个人都要到来,驱逐的天神和见证的天神,将与他同行。” (《古兰经》第五十章:戛
弗第21节)
“天将破裂;在那日,天将成为脆弱的。”(《古兰经》第六十九章:真灾第16节)
“他将因他们的坚忍而以乐园和丝绸报酬他们。他们在乐园中,靠在床上,不觉炎热,也不
觉严寒。”(《古兰经》第七十六章:人第12-13节)
“火狱将为能见的人显露出来的日子。”(《古兰经》第七十九章:急掣的第36节)
“故今日信士们,嘲笑不信道的人们。”(《古兰经》第八十三章:称量不公第34节)
“罪犯们将看见火狱,必堕其中,无处逃避。”(《古兰经》第十八章:山洞第53节)
正如我们所见,我们死之后将要经历的事件(以我们的观点),在《古兰经》中作为已经历
过的事来描述。真主不受我们所受的相对时间框架的制约。真主对这些事件具有永恒的意志:人
们已经执行了这些事件,所有这些事件已经实施并结束了。经文告知我们,每一事件不论大小,
都在真主的知识之内,并记录在天经中:
“无论你处理什么事物,无论你诵读《古兰经》哪一章经文,无论你们做什么工作,当你们
着手的时候,我总是见证你们的。天地间微尘重的事物,都不能逃避真主的鉴察,无论比微
尘小还是比微尘大,都记载在一本明显的天经中。”(《古兰经》第十章:优努斯第61节)
唯物主义者的烦恼
本章讨论的主题,即潜藏在物质、永恒、无限之中的真理,其实极为清楚了。就如前文所
述,这决不是某种哲学或思想方式,而是无法否认的显然的真理。在这个主题上,理性与逻辑证
据只承认一点:对我们而言,由所有物质组成的、所有人类生活其中的宇宙,其实是一个完全的
幻影,一个我们脑中感知的汇集,而它的本源我们根本无法直接触及。
唯物主义者在理解这个问题时,处境很艰难。例如,如果我们回到唯物主义者波利特兹尔
(Politzer)的公车的例子:虽然波利特兹尔在技术上知道他不能脱离感知,但他只承认一些特
定情况。即,波利特兹尔认为,事件会在大脑里发生,直到公车碰撞时;但公车的碰撞一发生,
事件离开大脑,并获得物质性的现实。这里的逻辑缺陷非常明显:波利特兹尔犯了与唯物主义哲
学家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同样的错误:“我碰上石头,我的脚疼了,因此石头存
在”,而且他不能理解,公车的撞击引起的震惊实际上也只是感知而已。
唯物主义者不能理解这个主题的潜意识中的原因是,他们害怕理解它时将要面对的事实。林
肯·巴尼特指出只是“察觉”这个主题就引起一些唯物主义科学家的恐惧与焦虑:
“当哲学家把所有的客观现实缩小到感知的影子世界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人的感知的惊
人局限性。”211
我们无法触及物质本源和时间是感知的事实,在唯物主义者中引起巨大的恐惧,因为物质和
时间是支持他们关于绝对存在的仅有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把它们作为崇拜的偶像;因
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由物质和时间通过进化方式创造的。
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世界、自己的身体、别人以及影响其想法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等这一切的本质时,他们就被恐惧所压倒。他们依赖和信奉的一切突然无影无踪
阿德楠•欧柯塔797
哈伦•叶海雅
了。他们对自己将在末日像经文描述的那样经历审判感到绝望:“在那日,他们将向真主表示屈
服,而他们所捏造者将回避他们。”(《古兰经》第十六章:蜜蜂第87节)
从那时起,唯物主义者努力使自己确信他们在真正面对外部的本源的物质,为达到这个目的
而虚构“证据”,并急得捶墙、踢石头、大喊大叫,但他永远不能逃脱现实。
正像他们想要从头脑中清除这个现实一样,他们想让其它人也抛弃它。他们意识到,如果人
们普遍知道物质的真正本质,他们粗糙的哲学和无知的世界观就会大白于天下,也失去其观点赖
以存在的土壤。这些恐惧解释了他们为我们在此所述的事实感到烦乱的原因。
真主陈述这些不信教者的恐惧在后世将变得更厉害。在审判日,他们的结局是:
“在那日,我把他们全体集合起来,然后,我对以物配主的人说:‘以前你们所妄称为我的
伙伴的,如今在哪里呢?’”(《古兰经》第六章:牲畜第22节)
在后世,不信教者将见证,他们的财产、子女和朋友都将离开他们并消失殆尽。他们曾认
为他们能够接触到世界上物质的本源,并自奉为真主的伙伴。真主在经中告知我们这个事
实:“你看看他们怎样抵赖。他们以前伪造的(伙伴)已回避他们了。” (《古兰经》第六
章:牲畜第24节)
信士的收获
物质不是绝对的和时间是一种感知的事实使唯物主义者惊恐万状时,真正的信士却掌握了这
个事实。当信仰真主的人们认识到物质的真正本质时,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个事实是回答
所有问题的关键,它解开了全部的秘密。以前看起来很难领会的事情变得易于理解了。
前面所说的关于死亡、乐园、地狱、后世及改变的尺度等问题可以理解了;一些重要的问
题,如“真主在哪里?”,“在真主之前有什么?”,“谁创造了真主?”,“坟墓里的生活
将持续多久?”,“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天堂和地狱目前存在吗?”等等,可以容易地回
答了。一旦人们领会了真主如何从无到有地创造了整个宇宙,“何时”、“何地”的问题则变得
毫无意义了,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当人们理解空间的无限时,就会懂得天堂、地狱及人间
其实在同一个地方;如果理解了永恒,将会理解每一件事都在单一时刻发生:没有需要等待的事
物,时间没有消失,因为一切已经发生并且完成了。
领会了这个秘密,世界就成了信士的天堂。使人痛苦的所有物质担忧、焦虑和恐惧都消失
了。人们悟到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悟到真主以他喜悦的方式,创造出整个
物质世界,他们要做的就是归向真主,他们全身心地服从真主:“奉献给真主”(《古兰经》第
三章:仪姆兰的家属第35节)
领悟这个秘密是今世最大的收获。
领悟这个秘密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古兰经》昭示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真主比他的
命脉还近于他。”(《古兰经》第五十章:戛弗第16节)众所周知,我们的命脉在我们的体内。
而对一个人来说,比自己的命脉更近的会是什么呢?这种情形可以用我们无法逃脱自己的思想来
轻松地加以解释。领悟了这个秘密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条经文。
这是明白的真理。我们必须明确:除真主外,没有任何援助者;除真主外,人类没有别的供
给者;真主是唯一绝对的;他是唯一绝对的存在——他是人们寻求庇护、援助和回赐的唯一主
宰。
无论我们转向哪里,真主始终与我们同在!

热力学驳斥进化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
之一,它认为在正常条件下所有的
孤立体系都随时间的流逝趋于混乱、离散
和毁坏。所有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都将耗尽、腐败、朽坏、分解直至毁灭。这
是所有事物必将面对的结局,且根据这条规
律,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我们都了解的现象。比如说,你把一
辆汽车丢弃在沙漠中,几年后,你再次回来
时,你绝不会期望它的状况会变得更好。相
反,你可能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车胎瘪
了、玻璃破了、底盘锈了、引擎不工作了。
生命同样躲不开这样的过程。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这样的物理公式和
计算,精确地描述了这一自然过程。
这个著名的物理定律也被称为“ 熵定
律”。在物理学中,熵是系统紊乱的量度方
式。当系统从有序、有组织有计划的状态向
更加混乱、离散和无计划的状态移动时,系
统的熵将增大。系统越紊乱,熵越高。熵定
律认为,整个宇宙将不可避免地要朝更加无
序、无计划和无组织的状态发展。
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定律,已经在实验和
理论上得到了证实。所有著名的科学家都同
意,熵定律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一个首要的
准则。我们这个年代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将它描述成“科学定律之
首”。亚瑟·爱丁顿爵士也称之为“整个宇
宙最高的先验定律”。1
进化论忽视了物理学的这一基本定律。进
化所提出的机制完全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进化论认为无序、离散、无生命的原子和分
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按照某种秩序自发
地汇聚起来,形成极为复杂的分子,比如蛋
白质、DNA和RNA,接着,结构更为复杂
的数以百万计的生命种类逐渐地出现了。根
据进化论,这个假设的过程——每一阶段将
产生一个更有计划、有序、复杂、更有组织
的结构——在自然条件下全部自我形成。第
二定律清楚地表明,这个所谓的自然过程彻
底违背了物理定律。
进化论科学家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J.H.拉什(J.H. Rush)说:
“在进化的复杂过程中,生命明显违反了
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达的趋势。”2
进化论作家罗杰·卢因(Roger Lewin)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明了进化论
在热力学上遇到的难题:
“生物学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进化论明显
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
移,系统将朽坏,表现的秩序会更少,而
不是更多。”3
维护进化论的乔治· 斯特佛普罗斯
(George Stravropoulos)在著名的进化
论期刊《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陈述生命的自发形成在热力学上不能成立,
热力学驳斥进化论
哈伦•叶海雅
并且按照一般的自然法则也无法解释复杂的
生命机制是如何发生的:
“然而,按照第二定律,在正常情况下,
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复杂的有机分子,而可
能发生的则往往是分解。事实上,越是复
杂的分子,将越发的不稳定,也就更加容
易分解,这是或早或迟的事。光合作用、
所有生命过程甚至生命本身,从热力学或
其它确立的科学观点来看仍不可理解,尽
管使用了模糊或微妙的言语。”4
正如我们所见,不论从科学还是从逻辑角
度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成为进化论假想难以
逾越的障碍。既然不能用科学一致的解释来
跨越这个障碍,进化论者就只有依靠想象
了。例如,著名进化论者杰里米·里弗金
(Jeremy Rifkin)指出,自己所相信的进化
论,带有一种“魔法力量”,是凌驾于这条
物理定律之上的:
“熵定律认为,进化消耗了生命在这个星
球上可以获得的所有能量。我们对进化论
的看法完全相反。我们认为,进化以某种
方式魔术般地在地球上创造了更大的总能
量和秩序。”5
这些言辞充分表明,进化论不是科学理
论,而是一种教条信仰。
“开放系统”的神话
进化论的一些支持者开始转而争辩:热力
学第二定律仅适用于“封闭系统”,而“开
放系统”不受此定律的约束。
所谓的“开放系统”,是一种能量和物质
可以流入流出的热力学系统。进化论者认
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接
受来自太阳的能量流,熵定律不适用于整个
世界,有序、复杂的生命,可以从无序、简
单的无生命结构中产生。
然而,这里明显存在着曲解。一个系统有
能量的流入,并不足以使这个系统有序。要
有特殊的机制才能使这些能量发挥作用。例
如,汽车需要引擎、传动系统以及相关的控
制机制,来转换汽油中的能量,使之用于工
作。没有这样的能量转换系统,汽车永远不
能利用汽油中的能量。
这一点对生命而言也是一样。生命的确可
以从太阳中获取能量。但是,太阳能只有通
过生命中极其复杂的能量转换系统才能转换
成化学能(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和动
物的消化系统)。没有这样的能量转换系
统,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存活;没有这样的能
量转换系统,太阳能就只是一种燃烧、炙烤
或熔化的破坏性能量的来源而已。
如上所述,无论是开放还是封闭系统,没
有能量转换机制的热力学系统,对进化论都
毫无意义。没有人敢断言,如此复杂和有意
识的机制,能够在原始地球的环境中存在。
事实上,进化论者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就是复
杂的能量转换机制,如植物中的光合作用,
这个用现代科技仍无法复制的复杂的转换机
制,是如何自己产生的?
仅靠太阳能来供给世界能量,并不能为它
自己带来秩序。另外,不论温度有多高,氨
基酸都不会以有序的序列形成键。能量本身
并不能使氨基酸形成更加复杂的蛋白质分
子,或者从复杂和有组织结构的细胞器中
制造出蛋白质。这个组织在所有阶段的真正
的、本质的根源,就是完美的创造。
阿德楠•欧柯塔717
718 创造论图谱
“物质自我组织”的神话
进化论者明明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使进
化论成为不可能,于是,有些进化论科学家
妄图将这二者互相配合,以便让进化论成为
一种可能。同以往一样,这些企图表明进化
论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僵局。
一个以企图将热力学和进化结合起来而著
名的人士就是比利时科学家伊利亚·普里
戈金(Ilya Prigogine),他从混乱理论出
发,提出了许多假想,认为有序是从混乱
(无序)中发展来的。他认为,有些开放系
统由于外部能量的流入而导致熵减小,所产
生的“有序”就是“物质可以自我组织”的
一个证据。其后,“物质的自我组织”的概
念就开始进化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之间极度流
行起来。他们就好像是找到了生命复杂性的
唯物主义起源以及生命起源问题的唯物主义
答案一样。
但是更仔细的观察发现,这种论断完全是
抽象的,事实上,它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
已。此外,它包含非常幼稚的欺骗。通过故
意混淆“有序的”和“有组织的”这两个不
同的概念来欺骗。6
我们看看这个例子就清楚了:想象海岸边
有一片非常平整的海滩,当一阵猛烈的海浪
冲击海滩时,在沙滩表面出现了一堆堆大小
不一的沙堆。
这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海岸是个开放
系统,能量流(海浪)的到来,会在沙滩上
形成简单的、看起来十分规则的图案。从热
力学的角度看,它的确带来了有序的状态,
而这之前什么也没有。但我们也必须清楚,
同样的海浪并不能在沙滩上垒起一座沙堡。
如果我们在那里看到一座沙堡,我们一定会
认为那是某人建造的,因为它是一个“有组
织的”系统。换句话说,它含有明显的设计
和信息。其每个部分都是由某个有意识的实
体按计划完成的。
沙堡和沙堆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
有组织的复杂体,而后者是由不断的简单重
复带来的状态。通过重复形成的有序形式,
就像一个物体(换句话说也就是流入系统的
能量)掉在了打字机键盘的字母“a”上,
写下了几百个“aaaaaaaaaaaaaaaa”。但
是,这一串有序重复的“a”并不包含任何
信息,也没有任何复杂性。要想写出一串包
含信息的复杂的字母串(也就是有意义的句
子、段落或书籍),就必须依靠智能。
当风吹进满是尘埃的房间时,会发生同样
的事情;风吹进来时,平坦的物体表面上的
灰尘,可能被风吹到了房间的一角。从热力
学角度看,这也是比先前更有秩序的状态,
但是,尘粒不能以有组织的方式在地板上形
成某个人的肖像。
这说明,复杂而有组织的系统,永远不会
自然产生。尽管不时会出现一些简单有序的
例子,可它们不能超越一定的限度。
但是,进化论者却把这种自然过程中出现
的自我有序化,当作最重要的进化论证据,
他们把这样的事例说成是“自我组织”的例
子。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导致的后果是,他们
设想生命系统能自发地随着一些自然反应和
化学反应而形成。我们在上面讲到的普里戈
金和其追随者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就是以这种
欺骗性的逻辑为基础的。
美国科学家查尔斯· B . · 泰克斯通
阿德楠•欧柯塔719
(Charles B. Thaxton)、沃特·L.·布莱
德雷(Walter L. Bradley)和罗杰·L.·奥
尔森(Roger L. Olsen)在他们的《生命
起源的奥秘》一书中解释道:
“……在每个例子中,分子在液体中的随
机运动,都自发地被高度有序的行为所
取代。普里戈金、艾根及其他人已经提
出,类似这样的自我组织,也许是有机
化学所固有的,并且可能为生命系统必
须具备的、高度复杂的大分子的产生提
供解释。但是,这样的类比与生命起源
的问题毫无干系。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是他们没有把有序和复杂区分开来……规
则或顺序不能用来储存生命系统所必需
的大量信息。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序的结
构,而是高度不规则的、但又很特别的
结构。这是类比中一个严重的缺陷。能
量流入产生的自发有序化和创建非周期
性的含有大量信息的大分子,如DNA和
蛋白质所需的工作之间没有明显的联
系。”7
事实上,连普里戈金本人也承认,他在
分子水平上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应用于有
生命的系统,例如活细胞:
“生物学秩序的问题包括从分子的活动
到细胞超分子序列的转移。这个问题远
远没有得到解决。”8
那么,为什么进化论者仍然相信没有科
学基础的“物质的自我组织”这样的假想
呢?为什么那样坚决地拒绝生命系统中明
显的智能与计划呢?答案就是:他们把唯
物主义作为信条,并相信物质具有创造生
命的神秘力量。纽约大学的化学教授、
DNA专家罗伯特·夏皮罗,解释了进化论
关于“物质的自我组织”的信条及其唯物
主义教条的核心根基:
“因此,我们需要另一进化原理解释从
简单的天然化合物到第一个有效的复制
基因的转变。这个原理尚未得到详细表
述或演示,但有人却加以预测,冠上诸
如化学进化和物质自我组织的名称。辩
证唯物主义哲学将这个原理的存在视为
当然,亚历山大·奥巴林(Alexander
Oparin)在生命的起源说理论中就运用
了该原理。”9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进化论是违背
科学的危险教条,而生物的起源只能解释
为超自然力量的干预。超自然的力量就是
真主的创造,真主从虚无中创造了整个宇
宙。科学已经证实,只要想想热力学,进
化论就仍然是不可能的假想,生命存在的
解释只能是创造。
1. Jeremy Rifkin, Entropy: A New World View,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0, p.6
2. J. H. Rush, The Dawn of Life, New York, Signet, 1962, p 35
3. Roger Lewin, "A Downward Slope to Greater Diversity",
Science, vol. 217, 24.9.1982, p. 1239
4. George P. Stravropoulos, "The Frontiers and Limits of
Science", American Scientist, vol. 65, November-December
1977, p.674
5. Jeremy Rifkin, Entropy: A New World View, p.55
6. For further info, see: Stephen C. Meyer, "The Origin of Life
and the Death of Materialism", The Intercollegiate Review, 32,
No. 2, Spring 1996
7. Charles B. Thaxton, Walter L. Bradley & Roger L. Olsen, The
Mystery of Life's Origin: Reassessing Current Theories, 4.
edition, Dallas, 1992. chapter 9, p. 134
8. Ilya Prigogine, Isabelle Stengers, Order Out of Chaos,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4, p. 175
9. Robert Shapiro, Origins: A Sceptics Guid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n Earth, Summit Books, New York: 1986, p. 207

进化论者另一徒劳的挣扎:“RNA世界”


20世纪70年代的发现证实,最初在原始地球大气圈存在的气体,不可能促成氨基酸的合
成,这是对分子进化论的一个沉重打击。于是,进化论者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斯坦利·米
勒、西德尼·福克斯、希里尔·庞南佩鲁马等人的“原始大气实验”无效了。因此,在八十年
代,进化论者试图寻找新的出路。结果,他们提出了“RNA世界”的假想,认为首先形成的不
是蛋白质,而是包含蛋白质信息的RNA分子。
1986年,哈佛大学化学家沃尔特·吉尔伯特(Wa l t e r G i l b e r t)根据托马斯·切赫
(Thomas Cech)发现的“核糖酶”推出了一个假想:数十亿年前一个RNA分子由于某种原因
突然形成了,它能够自我复制。然后,这个RNA分子在外部作用的影响下,开始形成蛋白质。
此后,就有必要把这些信息储存在第二个分子中,于是,DNA分子应运而生。
这个几乎完全不可信的假想,其每个阶段都是由一系列的不可能性拼凑起来的,根本没有对
生命的起源做出解释,而只是扩大了这一问题,并引出了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
1. 既然我们不可能接受组成RNA的单个核苷酸的偶然形成,那么,想象中的核苷酸,怎么
可能通过以某种特殊顺序聚集到一起来形成RNA的呢?进化论者约翰·霍根(John Horgan)
承认,RNA不可能偶然形成:
当研究人员继续密切研究“RNA世界”的概念时,更多问题浮出水面。RNA最初是怎样出
现的?RNA及其成分在实验室最好的条件下都难以合成,就更别说在现实的几乎不可能的条件
下了。132
2. 即便我们假设它是偶然形成的,那仅仅由一条核苷酸链组成的RNA,是如何“决定”自我
复制,并根据哪一种机制来实现自我复制呢?又是从哪里获得自我复制时所需的核苷酸的呢?
连进化论微生物学家杰拉尔德·乔伊斯(Gerald Joyce)和莱斯利·奥格尔(Leslie Orgel)在
他们的《RNA世界》一书中表达了这种情况的不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讨论集中到了一点上,那就是从随机的多聚核苷酸溶液中产生自
我复制的RNA分子的神话。这个概念不仅不切合目前我们所理解的生命起源以前的化学概
念,同时也减损了乐观派对RNA催化潜力这一观点的轻信度。”133
3. 即使我们假设在原始世界中存在自我复制的RNA,并且存在大量各种类型的氨基酸可以
供RNA使用,并且所有这些不可能的事情以某种方式发生,依然不会形成哪怕一个蛋白质。因
为RNA中只包含与蛋白结构有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氨基酸也是蛋白质的原材料。尽管如此,
仍然不存在产生蛋白质的“机制”。认为只要有足够的RNA就可以产生蛋白质是毫无意义的,
这就和在一堆彼此往上堆集的零件堆上放了一张图纸,就希望小汽车自我组装一样。如果没有
弗朗西斯·克里克教授:“生命的起源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阿德楠•欧柯塔713
工厂和工人根据图纸中的说明组装零件,图纸不会自己制造出小汽车。同样,一旦没有其它
遵循RNA指令的细胞成分的配合,RNA图纸也不会自己生成蛋白质。
在许多酶的帮助下,蛋白质在核糖体工厂里制造出来,这是细胞内发生的极其复杂的过
程。核糖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细胞器。因此,这种情况也引起另一中不合理的假设:核
糖体也理应同时偶然形成。甚至进化论和无神论最狂热的拥护者、诺贝尔奖获得者雅克·摩
诺德(Jacques Monod)也解释说,决不能认为蛋白质的合成仅仅取决于核酸的信息:
“如果不经翻译,编码(DNA和RNA信息)就毫无意义。现代细胞的密码翻译器由至少
50个大分子组成,它们在DNA中自我编码:密码不能翻译,而靠产品自己的翻译。这就
是“一切生命来自卵”的现代表达。这种循环何时、以何种方式才会结束?这是极难想象
的。”134
在原始世界中,RNA链怎样做出决定,并用何种方法来制造蛋白质——自己来执行这
50种专门粒子的功能?进化论者们对此无言以答。
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米勒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合作伙伴莱斯利·奥格尔
博士针对“生命通过RNA世界产生”的可能性,使用了“假想”一词。奥格尔就RNA必须具
有何种特征及为何不可能具备这样特征,在1994年10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生命的起源》一文:
“我们注意到,如果生命起源以前的RNA具有今天并不明显的两种特性——没有蛋白
质的帮助就能实现复制的能力,以及催化蛋白质合成的每一阶段的能力,那么这种‘假
想’就有可能发生过。”135
现在应该清楚了:期望在RNA这样的分子中发生这两种复杂而尤其必需的过程,只有
从进化论者的观念出发并借助他们的想象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具体的科学事实清楚地证
明“RNA世界”的假说作为假定生命偶然产生的一种新模式无异于天方夜谭。
德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家高登·C.·米尔斯(Gordon C. Mills)和旧金山州立大学的
分子生物学家迪恩·肯杨(Dean Kenyon)评估了“RNA世界”假说的破绽,并在他们《对
RNA世界的批评》一文中,得出了一个简短的结论:“RNA是非常不寻常的分子。‘RNA世
界’假说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看不出该假说得以建立的基础,甚至看不到希望。”136
科普作家布里格·克莱斯(Brig Klyce)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解释道,虽然进化论科学家
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己见,但迄今得到的结果显示,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
“对‘RNA世界’的研究算是一项不大不小的事业。研究显示了从地球诞生以来的无生命
物质中偶然产生活细胞会是多么困难。该研究结果是对科学的宝贵贡献。其它类似的研究也
将同样宝贵。但是,在最近发现生命这样诞生的困难面前,还一味坚持生命是从无生命的化
学物自发产生的,这就令人费解了。这让人想起了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他们始终试图让铅变
成金。”137
生命的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分子堆积
到这里,我们已经审视了生命的偶然形成是何等地不可能。我们再次先把这些不可能放到
一边。我们假设一个蛋白质分子在最不适宜的、一点也不受控制的环境中(例如原始地球条件
概率计算清楚地表明,复杂分子,例如蛋白质和核酸
(RNA和DNA)不可能彼此独立地偶然形成。然而,
进化论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所有这些复杂分
子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形成生命。进化论被这个条件搅得混乱不
堪。这是有些主要的进化论者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例如,圣地
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米勒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合
作伙伴,著名的进化论者莱斯利·奥格尔博士说道:
“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结构复杂的物质,是极不可能同时同
地自发产生的。然而,只有蛋白质或者只有核酸似乎也不可
能。因此乍一看,可能会得出生命不可能通过化学方法产生
的结论。”1
其它科学家也承认相同的事实:
“没有催化蛋白质或酶的帮助,DNA无法完成它的工作,
包括不能形成更多的DNA。简言之,没有DNA不能形成蛋
白质,没有蛋白质也不能形成DNA。”2
“遗传密码和它的翻译机制(核糖体和RNA分子)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我们只能满足于惊奇和
敬畏的感觉,而不是满足于答案。”3
《纽约时代》科学通信记者尼古拉斯·韦德(Nicholas Wade)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对此发表评
论:
“涉及地球生命起源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秘的,似乎我们知道得越多,问题就越敏锐。”4
1- Leslie E. Orgel,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71, October 1994, p. 78
2- John Horgan, "In the Beginning",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64, February 1991, p. 119
3- Douglas R. Hofstadter,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0, p. 548
4- Nicholas Wade, "Life's Origins Get Murkier and Messier",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3, 2000, pp. D1-D2
进化论者的供词
阿德楠•欧柯塔715
哈伦•叶海雅
下)形成了。仅仅形成一个蛋白质是不够的,这个蛋白质还必须在这种不可控的环境里,不
受破坏地耐心等待数千年,也许百万年,直到另一个蛋白质分子在同样的条件下偶然地在它
旁边形成。这样一直等待着,直到数百万适当且必需的蛋白质在相同的地方全部“偶然”地
在一起形成。那些早些时候形成的蛋白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而且要不受紫外线和强
烈的机械效应的破坏,一直等到其它的蛋白质在它们旁边形成。然后,这些在同一个地方形
成的数量足够的蛋白质通过有效的结合,形成了细胞的细胞器。没有外部物质、有害分子或
无用的蛋白质链来干扰它们。那么,即使这些细胞器有计划有秩序地以非常和谐的方式聚到
一起,它们也必须从周围获得必需的酶,并被膜所覆盖,膜的里面应充满能提供理想环境的
特殊的液体。就算这些“非常不可能”的事件真的偶然发生了,那么,这个分子堆能变成生
命吗?
答案是“不”,因为研究已经显示,仅仅结合生命必需的所有物质,并不足以让生命开
始。即使把生命所需的所有蛋白质聚在一起并放进试管里,也不可能产生一个活细胞。关于
这个课题的全部实验都没有成功。所有的观察和实验都表明,生命只能源于生命。生命从非
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论断,也即“无生源说”,只是进化论者梦中的童话,并且它与每一
次试验和观察的结果完全相左。
因此在这一点上,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也必须起源于别的生命。这就是真主“哈
伊”(Hayy)(生命的主宰)的反映。生命只能依照他的意愿开始、继续和结束。进化论无
法解释生命的起源,也无法解释
生命必需的物质是怎样形成和聚
集到一起的。
作为一位科学家, 香德
拉· 维克拉马辛( C h a n d r a
Wickramasinghe)一生接受的教
育都是生命是偶然产生的,他这
样讲述他所面对的现实:
“早期接受的科学教育把我
彻底洗脑了,我相信科学是容不
下创造论的。我现在必须痛苦地
摆脱这种观念。此刻,我找不到
任何合理的论据,去反驳信仰上
帝的观点。我们曾有过开放的思
想,而今我们意识到,对生命起
源唯一合乎逻辑的答案就是——
创造, 而决非偶然而随机地形
成。”138

为什么DNA不能偶然出现?

关于这一点,要注意一处非常重要的地方。组成基因的核苷酸的序列中,只要出现一个错
误,整个基因就完全无用了。考虑到人体内约有3万种基因,那么组成这些基因的数百万核苷
酸以正确的序列偶然形成的不可能性就变得清楚多了。进化论生物学家弗兰克·索尔兹伯里(
Frank Salisbury),说明了这种不可能性:
“一个中等的蛋白质可能包含大约300个氨基酸,控制它的DNA链上大约有1000个
核苷酸。由于一条DNA链中有四种核苷酸,那么,由1000个链组成的一个DNA中会存在
DNA分子存在于我们体内100万
亿个细胞的每个细胞核中,包含
完整的人体结构蓝图。关于人
的所有特性信息,从身体外形
到内部器官的结构,都记录在
DNA中。
阿德楠•欧柯塔711
41,000种形式。只要运用一点点代数(对数)计
算,我们就会发现:41000=10600。10乘以10要
乘上600次,得出1后面跟着600个零的数字!这
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125
41000等于10600。这表示1的后面跟了600个
零。1后面跟12个零表示1万亿,那么,1后面跟
600个零的数字就不可想象了。核苷酸通过偶然
的堆积,不可能形成RNA与DNA。法国科学家保
罗·奥格(Paul Auger)就此发表意见:
“在核苷酸这样复杂的分子通过化学方式偶然形
成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严格区分两个阶段:核苷酸的逐个生成阶段——这是有可能的,
以及它们以特殊的顺序结合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绝对不可能。”126
即使是相信分子进化论多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在发现DNA之后自己
也承认,这样一个复杂的分子,不可能通过进化过程自发地偶然形成:
“一个用现有知识武装起来的诚实的人只能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出现的时刻
几乎是个奇迹。”127
土耳其进化论者阿里·得米尔松(Ali Demirsoy)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承认:
“实际上,蛋白质和核酸(DNA-RNA)形成的可能性,远远超乎人们的预 料。而且,
某种蛋白质链出现的概率,也与天文数字一样的小。”128
关于这一点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DNA只能借助特殊蛋白质(酶)来复制,但这
些蛋白质的合成只能依靠DNA的信息编码得以实现。由于它们相互依存,要么必须同时存在
而进行复制,要么其中的一个在另一个之前被“创造”。美国微生物学家郝玛·雅各布森(
Homer Jacobson)对此说道:
“计划的再现,能量和从现有环境部分的提取、生长的顺序、将效应机理解译为生长指
令——所有这些指示在当时[生命开始时]必须同时出现。这一系列结合已经不像是偶然
的事件,而是常常所描述的神的旨意。”129
上面的引述,是在沃森和克里克揭开DNA结构之迷的两年之后写下的。尽管科学在发
展,但进化论者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两位德国科学家俊克(Junker)和谢勒(Scherer)
也解释道,每个分子的合成,需要化学方面的进化和截然不同的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利用不
同的途径,从理论上合成这些物质的可能性为零: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实验能获得化学进化所需的所有分子。因此,必须在不同地方、
以非常合适的条件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子,然后,再把它们放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反应,使之
不受水解和光解之类的因素的危害。”130
简而言之,进化论不能证实任何一个发生在分子领域的进化阶段。它并没有没有提供这类
问题的答案,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问题变得越发复杂和难解。
非常可笑的是,许多进化论者竟然相信这些不科学的天方夜谭,似乎它们都是真的。因
为,他们习惯于不接受创造论,也就毫无选择不得不接受这不可理喻的理论。一名著名的澳
大利亚生物学家迈克尔·登顿(Michael Denton)在他的《进化论:危机中的理论》一书中
告诉我们:
哈伦•叶海雅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棍状模型。
712 创造论图谱
“对于怀疑主义者,高级生物的遗传程序,大约由
10亿信息位组成,这相当于按字母顺序存放1000卷书
籍的小型图书馆,包含无数复杂的运算控制、规定、命
令亿万个细胞的生长与发育的编码形式,使其形成复杂
的有机体,这种主张把这一切简单地说成完全随机的过
程,实在是对理性的侮辱。但是,进化论者毫不迟疑
地接受了这种观点——这种观念主导了他们!”131

不可思议的分子:DNA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分析已经显示,进化论在分子领域仍处于严峻的窘境之中。进
化论者对于氨基酸的形成仍是毫无所知。另一方面,蛋白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
秘密。
而且,问题还不止于氨基酸和蛋白质,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出乎进
化论者预料的是,细胞极其复杂的结构,又是他们面临
的另一尴尬。这是因为,细胞不只是呈氨基酸结
构的蛋白质的简单堆积,而是人类遇过的最
为复杂的系统。
在进化论对细胞结构的基础——
分子的存在无法作出前后一致的解释的同时,遗传
学的发展和核酸(DNA和RNA)的发现,又成了进化
论的一个新难题。1953年,科学家詹姆士·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对DNA令人惊
奇的复杂结构所做的研究,开启了生物学的一个新时代。
在我们体内的100万亿个细胞的细胞核内发现的DNA分子,包含有人体结构
的“蓝图”。关于人的全部特性的信息,从身体外表到内部器官结构,都有序地纪录在组成庞
大分子的四种特别的基数序列的DNA里。这些基数就是按照其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A、T、
G、C。人与人之间所有结构上的不同,都取决于这些字母排列顺序的变化。这是一种由四个字
母组成的数据库。
DNA中字母的序列,决定了人体结构直至最细微的细节。除人的身高、眼睛、发色和肤
色外,单个细胞中的DNA,还包含有人的206块骨头、600块肌肉、10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
元)、1.000万亿条脑神经元、97,000公里长的血管,以及人体的100万亿个细胞的整个设计。如
果我们把DNA信息编码写在纸上,那我们将编制成一个拥有900卷书每卷长达500页的大型图书
馆。但是,这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内的信息却包含在细胞核的DNA分子中,而细胞核比长度只
有百分之一毫米的细胞本身小得多。
蛋白质挑战偶然性
我们对细胞先谈这些。但进化论甚至无法解释单个细胞的构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哪怕是
构成细胞的数千种复杂的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都是不可能的。
蛋白质属于一种大分子群,它由叫做“氨基酸”的更小单位组成,按照一定的数量和结构
排列。这些分子群组成有生命的蛋白质的构件。最简单的蛋白质由50个氨基酸组成,但有些
蛋白质则由数千个氨基酸组成。
关键点就在此了。在蛋白质内单个氨基酸的缺失、增加或移动都会导致蛋白质成为无用的
分子堆。每一个氨基酸必须以正确的位置和序列排列。面对这种神奇的序列,宣称生命偶然
出现的进化论是如此苍白牵强,因为偶然性根本无法对此做出解释。(而且进化论也不能解
释蛋白质“偶然形成”的主张,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论述。)
蛋白质的功能结构绝对不可能偶然产生的事实,即使通过任何人都会理解的简单的概率计
算就可以注意到。
例如,一个平均大小的蛋白质分子由包含12种不同类型的288个氨基酸组成,这些蛋白质
分子的排列方式有10300种。(这是一个1后面跟着300个0的天文数字。)在所有这些可能的
排列序列中,只有一种可能形成蛋白质分子的方式。其余都是要么完全无用要么对生命物质
有潜在危害的氨基酸链。
换言之,形成一个蛋白质分子的可能性只有“1/10300”。而这种“1”的可能性实际上为
0。(在实践中,小于1/1050的可能性即为“零概率”。)
而且,一个由28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与一些由数千个氨基酸组成的庞大蛋白质
分子相比较,这还算是小的。当我们对这些庞大的蛋白质分子使用类似的概率计算时,我们
甚至会发现“不可能”这个词根本不足以形容这种不可能性。
我们进一步讲解生命的进化机制时,会发现一个单独的蛋白质本身毫无意义。我们所发现
的最小的细菌之一支原菌H39,含有600“种”蛋白质。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这600种不同
的蛋白质中的每一种进行如上的概率计算了。结果是根本没有可能性。
正在读上述文字的迄今仍把进化论视为科学解释的一些读者,也许怀疑这些数字被夸大
了,而且认为这并没有反映事实。事情绝非如此:这一切都是明确而具体的事实。没有进化
论者能够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承认,单个蛋白质偶然形成的可能性,就像是“猴子不出差错
地在打字机上书写人类历史”一样的不可能。107但是,他们非但不接受另一种解释,即创造
伦,反而继续维护这种不可能性。
事实上,很多进化论者都承认这种情况。例如,著名的进化论者哈罗德·F·布卢姆(
Harold F. Blum)说:“我们所知道的最小的蛋白质中多肽的偶然形成绝无可能。”108
进化论者声称,分子的进化是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发生的,并且这个漫长的时期使不可能
成为可能。然而,不管他们给出的时间有多久,氨基酸不可能偶然地形成蛋白质。美国地质
学家威廉·司多克(William Stokes)在他所写的《地球历史的本质》(Essential of Earth
History)一书中承认了这一事实,即这种可能性如此之小,以致于在“数十亿颗每颗均覆盖
着必需的氨基酸的浓缩水溶液的星球上,纵使是在数十亿年内,也不可能发生”。 109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化学教授佩里·李弗(Perry.Reeves)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我们审视在原始蒸汽环境下导致氨基酸随意结合的可能的结构时,我们很难去相信生
命会以这样的方式产生。说是“伟大的造物主”计划了这个任务似乎更真实。”110
哈伦•叶海雅
698 创造论图谱
如果连一个蛋白质都不可能偶然形成,大
约100万个蛋白质偶然而适当地聚在一
起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细胞,那么就是
数十亿倍“更不可能”了。而且,
细胞决不是由蛋白质堆集成的。除
蛋白质以外,细胞中还有核酸、碳水
化合物、类脂、维生素及许多其它的
化学成分,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按一定
比例均衡分布的电解液。每种成分的功能
就如同细胞器中的构件或同型分子。
纽约大学的化学教授、DNA专家罗伯
特·夏皮罗(Robert Shapiro)计算了在一个
细菌里发现的2000种蛋白质偶然形成的可能性(一
个人体细胞中有200,000种不同的蛋白质)。他得到的数字是1/1040000。111这个在1的后面跟
着40,000个0的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威尔士加的夫大学的应用数学与天文学教授卡尔迪亚· 维克拉玛辛赫( C h a n d r a .
Wickramasinghe)对此说道:
“从无生命物质自发形成生命的可能性是:10的40,000次方分之一(1/1040000)……。这
个数字大得足以埋葬达尔文和整个进化理论。在这个星球或其它星球上都没有过‘太古浑
汤’——如果生命不是随意形成的话,那么,它们必须是有意的智慧产物。”112
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爵士对这个难以置信的数字评论道:
“的确,这一理论(生命是智慧产物)如此明显,以致于人们惊讶为何不能广泛地以不证
自明的方式去接受它呢?其原因在于心理,而非科学。”113
霍伊尔使用“心理”一词的原因是,进化论者不接受生命是被创造的自我控制。拒绝真主的
存在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单凭这一理由,他们继续维护这种不合理的理论,尽管同时他们承认
了这是不可能的。
左手型蛋白质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进化论者关于蛋白质形成的假想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适当的氨基酸以正确的序列排列,仍然不足以形成蛋白质分子。除此以外,在20种
不同类型的氨基酸中,每一种蛋白质的合成物必须是“左手型”的。所有器官分子的氨基酸有
两种不同的类型:“左手型”和“右手型”。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其三维结构中的镜像对称
即使是单个细胞色素-C蛋白(上左)的化学结构也非常复杂,也
不能根据偶然性来解释——事实上,如此的复杂性使土耳其进化
论生物学家阿里·得米尔松(Ali Demirsoy)不得不承认,形成
一个细胞色素-C序列的可能性,“就像是猴子不出差错地在打字
机上书写人类历史一样的不可能”。
阿德楠•欧柯塔699
哈伦•叶海雅
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一种是“左手型”氨
基酸,一种是“右手型”氨基酸。这两种氨基酸之间的不同
就是它们三维结构中的镜像对称性,类似于人的左右手。
性,类似于一个人的右手和左手。
两种氨基酸中的任何一种都能容易地相互结合。研究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在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全部蛋白质中,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生物体,都是由左手型氨基酸组成
的。如果单个的右手型氨基酸附着在蛋白结构上的话,那么这个蛋白质就是毫无用处的。在
一系列的实验中惊人地发现,将细菌曝露在右手型氨基酸中时,它们立刻被破坏了;有时,
它们从那些破碎的成分中产生可用的左手型氨基酸。
让我们暂时假定,生命就如进化论者所声称的那样,是偶然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偶然
产生的左、右手型氨基酸本质上应具有大致相等的比例。因此,所有生物的成分中,应同时
含有左、右手型氨基酸,因为,从化学上讲,这两种类型的氨基酸的相互结合是可能的。然
后就我们所知的,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生物机体里的蛋白质中只有左手型氨基酸。
至于蛋白质何以从氨基酸中唯独选择左手型氨基酸,甚至连一个右手型氨基酸也不参与生
命过程的问题,仍然是进化论者们所面临的一道难题。这种独特而有意识的选择成为进化论
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还有,蛋白质的这种特性,使主张“偶然性”的进化论陷入更为严峻的绝境。为了产生一
个“有意义的”蛋白质,氨基酸按一定的数量和序列并以正确的三维结构来排列,这仍然是
不够的。另外,所有这些氨基酸必须是左手型的:即使有一个右手型氨基酸也不行。也不存
在任何自然选择的机制,来鉴别右手型氨基酸是否已加入到这个序列,并意识到它必须要从
氨基酸链中移除。这种情形再一次有力地排除了偶然性的可能。
公开维护进化论的《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机体,以及复杂聚合体中的
构件(诸如蛋白质)的氨基酸,具有相同的左手型不对称性。它还补充道,这等于把一块硬
币投掷了一百万次,但结果总是正面朝上。该书又说,不可能去理解分子为什么会变成左手
或右手型,而这种选择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密切相关。114
如果一个硬币向空中抛掷百万次都能正面朝上,那么把这归因于偶然性,或认为这是有
意识地干预,哪一个更符合逻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纵使如此明显,进化论者仍然
把“巧合”当成庇护所,就因为他们不愿接受“有意干预”的存在。
700 创造论图谱
类似氨基酸左手型的情形也存在于核苷酸中,核苷酸是核酸、DNA和RNA最小的单位。与
只有左手型氨基酸的蛋白质相反,核酸的核苷酸成分的形成,始终只选择右手型结构。这又是
另一个无法用巧合来解释的事实。
总之,我们已做的分析清楚地证明,用偶然性解释不了生命的起源。如果我们试图计算一个
平均大小的蛋白质的概率,该蛋白质由400个左手型氨基酸组成,得到的概率是1/2400,或者是
1/10120。为了与这个数字作个比较,让我们回忆一下,宇宙中电子的数量约为1079,这个数目
虽然庞大,但比前面的小多了。这些氨基酸根据所需的序列和功能组合起来的话,将会产生更
庞大的数字。如果我们将这些概率综合起
来,并继续计算更多数目和更多种类的蛋
白质,那么计算结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正确的结合至关重要
进化论无法克服单个蛋白质形成的难
题,并不局限于我们已讲述的这些。氨基
酸按正确的数量和序列,并以所需的立体
结构排列是不够的。蛋白质的组成还需要
多种氨基酸分子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彼此结
合。这种结合被称为“肽键”。氨基酸能
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而蛋白质由,也
只能由这些通过“肽”键结合的氨基酸组
成。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阐明这一点:假
设一辆汽车的所有零件进行了完整、正确
地组装,只有一处例外——其中一个轮胎
不是用常用的螺母螺栓固定,而是用一根
金属丝固定,轮轴就这样对着地面。这样
的汽车不论其技术有多先进,发动机何等
强劲,再短的距离它也不可能移动。乍一
看,似乎一切各就各位,但其中一个轮胎
不按要求组装,整辆汽车就没用了。同
样,在蛋白质分子中,如果氨基酸不是通
过肽键结合,而是用其它键结合,那整个
蛋白质分子也就无用了。
研究显示,氨基酸与肽键随机结合的
比率只有50%,另50%是蛋白质中没有的
其它的键。为了正常发挥作用,每个组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通过肽键互相结合,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必须以所谓的“肽键”彼此链接在一起,肽就像只能是左手型氨基酸一样。
键是自然界中发现的唯一一种可能的键类型,否则,形成的氨基酸链
是无用的,不会形成蛋白质。
阿德楠•欧柯塔701
这种概率与每种蛋白质都是左手型的概率一样。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一个由400个氨基
酸组成的蛋白质时,所有氨基酸只通过肽键结合的概率为1/2399。
零概率
如下所示,形成一个由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的概率是1/10950,这是人脑不能
想象的天文数字。这只是理论上的概率而已。实际发生的几率为“0”。如先前所示,数学中
小于1/1050的概率,统计学上认为发生的概率是“0”。
“1/10950”的概率更是远远超乎上面的定义。
由500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其形成的不可能性达到这般地步,让我们进一步
开动脑子,看看程度更甚的不可能性。在“血红蛋白”分子中(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它有
574个氨基酸,这比上面所讲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还要多。现在,请你想一想:在你体内的
亿万个红细胞中,仅一个中就有“280,000,000”(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
假设的地球年龄甚至还不够通过“试错”法形成一个蛋白质,更不用说一个红细胞了。即
使我们假定,为了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在自地球形成以来的全部时间里,氨基酸通过“试
错”法已完成合成和分解,以“1/10950”的概率发生,那么所需的时间仍然大大超过估计的
地球年龄。
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纵使是在一个蛋白质的构成方面,进化论也堕入了可怕的不可能
的深渊中。
哈伦•叶海雅
10950 =
1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一个由500个氨基酸组成的普通蛋白质分子,除了其包含的所有氨基酸均为左手型并且仅
以唯一的肽键结合的概率外,以正确的数量和次序排列的概率为1/10950。我们可以这样
写出这个在1后面加上950个0的数字:
702 创造论图谱
形成有用蛋白质的3个基本条件:
第1个条件:蛋白质链中的所有氨基酸均为正确的类型和正确的序列
第2个条件:蛋白质链中的所有氨基酸均为左手型氨基酸
第3个条件:所有这些氨基酸通过形成一种化学键——“肽键”两两结合。
为了使蛋白质偶然形成,这三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成立。蛋白质偶然形成的概率等于每种条件实现的概率相
乘。
例如,对于一个由500个氨基酸组成的普通分子:
1. 氨基酸采用正确序列的概率:
蛋白质的组成中使用了20种氨基酸。据此:
- 每个氨基酸从这20种氨基酸中正确选择的概率 = 1/20
- 正确选择全部500个氨基酸的概率
= 1/20500 = 1/10650
= 10650 分之1
2. 氨基酸为左手型的概率:
- 只有一个氨基酸为左手型的概率 = 1/2
全部500个氨基酸同时均为左手型的概率
= 1/2500 = 1/10150
= 10150 分之1
3. 氨基酸以“肽键”结合的概率:
氨基酸可以以不同的化学键彼此结合。为了形成有用的蛋白质,链中的所有氨基酸必须以一种特殊
的化学键“肽键”来结合。据计算,氨基酸不以另一种化学键而以肽键结合的概率为50%。因此:
- 两个氨基酸以“肽键”结合的概率 = 1/2
- 500种氨基酸全部以肽键结合的概率 = 1/2 499 = 1/10 150
= 10 150 分之1
总概率 = 1/10650 x 1/10150x 1/10150 = 1/10 950
零概率
=10950 分之1
阿德楠•欧柯塔703
自然界中有试错机制吗?
最后,我们根据上面所给的一些与概率计算基本逻辑有关的例子,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
论。上面天文数字般的概率计算表明,这样的几率实际上不可能发生。而且,这里还有一个
对进化论者而言更为重要也更为严峻事实。这就是在自然条件下,根本没有试错时期,因
为,尽管有着天文数字般的概率,自然界中没有产生蛋白质的试错机制。
上面演示的形成有5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的概率计算,只在理想的试错环境中有效,而这
种试错环境在现实情况中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假定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在这种
机制中有一只我们看不见的手随机地将500个氨基酸合成后,立刻发现了错误,然后将它们一
个个分解,第二次按不同的序列排列,如此反复,这样获得有用蛋白质的概率才是1/10950。
每次实验中,氨基酸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分开,然后按新的序列再次排列;加入第500个氨基酸
后,合成应停止,并且保证没有任何一个额外的氨基酸介入。然后,停止实验,观察是否形
成的是功能蛋白;如果失败,所有氨基酸全部分解,然后以另一个序列试验。另外,每次试
验中,不允许任何一种外来物质掺合进来。而且,在试验期间,在达到第499个氨基酸以前,
这个氨基酸链不应被分解和破坏。这些条件意味着,我们上面提到的概率,只有在受控的环
境中才能发生,有一种有意识的机制指导着过程的开始、结束以及中间阶段,并且只有“氨
基酸的正确选择”是不受控制的。无疑,这样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
在自然环境下形成蛋白质在逻辑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谈论这种事件的可能性本
身就是不科学的。
由于有些人无法对这些事情进行深入广泛的审视,而是从肤浅的视角出发,他们假定蛋白
质的形成来自简单的化学反应,于是,他们提出了诸如“氨基酸经化学反应结合,然后形成
蛋白质”这种可笑的推论。但是,在一种无生命的结构中,偶然发生的化学反应,只能产生
简单而原始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数量固定而有限。对一些更复杂的化学物质来说,必须要有
大型工厂、化工设备和实验室才能生成。我们日用的药物及很多化学制品就属于此类。蛋白
质的结构比这些工厂生产的化工产品更为复杂。因此,创造过程非常奇妙、各个部分按固定
序列排列的蛋白质,不可能来自偶然的化学反应。
我们暂时撇开至此已提到的所有不可能的事,假设一个有用的蛋白质分子仍在“偶然”自
发地进化着。即使如此,进化论者仍然没有答案,因为,要维持蛋白质的存在,需要与自然
环境隔绝,并保护在非常特殊环境下。否则,蛋白质不是暴露在自然地球条件下而被分裂,
就是溶入别的酸、氨基酸或化合物,从而失去自身特性,并转变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无用物质。
进化论关于生命起源的谬论
“生命物质最初是怎样形成的”是一个如此严峻的问题,以致进化论者们常常不想触及这
个问题。他们试图以“第一个生物的产生,是水中某些随机事件引起的”说法,来绕过这个
问题。他们因而处在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面前。尽管古生物学进化存在争议,但在这个问题
上,他们还没有可用的化石来按照他们的意愿歪曲和曲解事实,从而以支持他们的论断。因
此,进化论从一开始就是立不住脚跟的。
首先,有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点:如果进化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被证明是不可能的,那么就
足以证明整个理论完全是错误而无效的。例如,通过证明蛋白质不可能偶然形成,所有与其
它后续的进化阶段相关的主张也就推翻了。这样证明以后,再拿出几块人和猿的头骨来大做
文章,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哈伦•叶海雅
704 创造论图谱
生物机体如何从无生命物质中产生,这是进化论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提到的一个问题。但
是,这个不断被规避的问题,最终还是被提了出来,在20世纪40到60年代,人们做了一系列的
实验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第一个活细胞怎样在地球的原始大气圈中产生?换句话说,进化论者对此会
做出怎样的解释?
他们试图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虽然进化论科学家及研究人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展开
了实验,但这些举动并没有引起多少兴趣。对生命起源最引人瞩目的研究,是美国研究人员斯
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在1953年所做的“米勒实验”。(由于芝加哥大学米勒的导师哈
罗德·尤里的(Harold Urey)的贡献,该实验也称为“尤里-米勒实验”。)
这个实验是进化论者用来证明所谓“分子进化课题”的唯一“证据”;他们把它作为生命诞
生的进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尽管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并且技术获得了高度进步,但还是没有人
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可是,米勒实验依然作为最早生命物质诞生的解释编入教科书中。当进化
论研究人员意识到这样的研究非但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驳斥时,他们就故意规避这样的实验
了。
米勒实验
斯坦利·米勒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来展示形成蛋白质构件的氨基酸,可能在几十亿年以前无
生命的地球上就已经“偶然”产生了。
米勒在实验中使用了假定存在于原始地球的一种气体混合物(但后来证明这是不合实际
的),这种混合物由氨水、甲烷、氢气和水蒸汽组成。由于这些气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互相反
应,他就从外部加入能量来刺激它们发生反应。米勒假设这些能量可能来自原始大气圈中的闪
电,于是,他使用了电流。
米勒把这种气体混合物在100℃的温度下加热了一周,并加入了电流。到一周末时,米勒分
析了罐子底部的化学物质,发现合成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的20个氨基酸中的三个。
这个实验在进化论者中间引起巨大的骚动,并把它看作一项杰出的成就。而且,在当时极度
兴奋的状态下,各种各样的出版物都以大字标题“米勒创造了生命”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
米勒设法合成的分子,其实只是一些“无生命”的分子罢了。
在这个实验的鼓舞下,进化论者立即编造新的假想。所以,氨基酸形成后的假设阶段便匆匆
出笼了。他们推测,之后氨基酸以适当序列偶然结合形成了蛋白质,这些偶然形成的蛋白质,
本身构成了细胞类膜结构,这些细胞类膜结构“以某种方式”存在并形成了原始细胞。然后按
照推测,随着时间的流逝,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细胞的生物机体。但是,米勒的实验只
不过是假相而已,并在许多方面证明是错的。
“米勒实验”只是假象
米勒实验试图证明,氨基酸可以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自我形成,但它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矛盾:
1. 米勒实验中,使用了一个称为“冷阱”的机制,氨基酸一旦形成,就会把它们与环境隔
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形成氨基酸的环境将会立即破坏掉这些分子。
毫无疑问,原始地球上并不存在这种有意识的隔离机制。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即使获得了
一种氨基酸,它也会立即被破坏。化学家理查德·比里斯(Richard Bliss)就此反驳说:“的
阿德楠•欧柯塔705
哈伦•叶海雅
最新的进化论资料驳斥了米勒实验
今天,即使是进化论科学家,也对米
勒实验完全予以摒弃。在1998年2月
的著名的进化论科学杂志《地球》上,一篇
题为“生命的熔炉”的文章中有如下一段
话:
“地质学家现在认为,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
化碳和氮气组成,这些气体比1953年实验
中所使用气体的活性要低。纵使米勒使用的
空气可能存在,又是如何让简单的分子,例
如氨基酸,经历必需的化学变化转变成更加
复杂的诸如蛋白质之类的化合物或聚合物的
呢?米勒本人对这个难题也绝望了。‘这是
个问题,’他恼怒地叹了一口气。‘如何制
造聚合物?真是个难题。’”1
正如所看到的,今天,即使米勒本人也承
认,他的实验并未对生命起源做出解释。
进化论科学家如此热衷的信奉这个实验的事
实,只不过昭示了进化论面临的难题和进化
论卫道士的绝望而已。
1998年3月发行的《国家地理》中,一篇题
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的文章进行了如下
评论:
“现在许多科学家怀疑早期的大气不同于米
勒最初假设的大气。他们认为早期的大气由
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而不是由氢气、甲烷
和氨组成。”
这对化学家来说是个坏消息。当它们试图点
燃二氧化碳和氮气时,他们只得到了微量的
有机分子——相当于在游泳池水中溶解了一
滴食用色素。科学家发现,很难想象生命是
从如此稀释的太古浑汤中产生的。2
简言之,无论是米勒实验,还是其它尝试过
的类似实验,都不能回答生命是如何在地球
上出现的这个问题。迄今进行的所有研究表
明,生命是不可能偶然出现的,因而证实了
生命是由真主创造的。
1- Earth, "Life's Crucible", February 1998, p.34
2-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Rise of Life on Earth",
March 1998, p.68
开水
原始大气层
H2O, CO2, N2, H2
有机分子集合
电极
冷凝器
706 创造论图谱
确,如果没有这个冷阱,化学产品会遭到能量源的破坏。”115
可以肯定的是,在早先的实验中,米勒使用同样的物质,在没有冷阱机制的实验中,连一种
氨基酸都没有得到过。
2. 米勒试图在实验中模拟的原始大气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一致
认为,在这个人工环境中,应使用的是氮和二氧化碳而不是甲烷和氨水。事实上,经过长期的
沉默之后,米勒本人也承认,他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大气环境是不合实际的。116
那么,米勒为什么坚持使用这些气体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氨水,合成一种氨基酸是不
可能的。凯文·米基恩(Kevin Mc Kean)在《发现》(Discover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告
诉我们:
“米勒和尤里用甲烷和氨水的混合物,来模拟远古的地球大气环境。在他们看来,地球是
金属、岩石和冰块的均匀混合体。但在最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那时的地球酷热难
当,并且是由融化的镍和铁组成的。因此,那时的大气应该主要由氮(N2)、二氧化碳(
CO2)和水蒸汽(H2O)组成。可是,它们并不能像甲烷和氨水一样产生有机分子。”117
美国科学家J.P.费里斯(J.P. Ferris)和C.T.陈(C.T. Chen)在含有二氧化碳、氢、氮和水
蒸汽的大气环境下,重复了斯坦利·米勒的实验,结果没能获得哪怕只是一个氨基酸分子。118
3. 导致米勒实验无效的另一要点是,当氨基酸形成时,所有的氨基酸会被大气中足够多的氧
气所破坏。米勒所忽略的这个事实,是通过追踪大约有35亿年历史的岩石里发现的氧化铁和铀
而发现的。119
一些别的发现表明,那时大气中氧气的数量要比进化者最初声称的高得多。研究也显示,那
时的地球所受紫外线辐射的程度,比进化论者估计的要高出一万倍。这种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分解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来释放出氧气。
这种情形完全否定了米勒的实验,他在实验中完全忽视了氧气。如果在实验中使用了氧气,
那么甲烷就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氨就会被分解成氮和水。另一方面,在无氧的环境中,
也没有臭氧层;因此,氨基酸会很快因暴露于非常强烈的、没有臭氧层保护的紫外线的辐射而
被破坏。换句话说,在原始地球上是否有氧,其结果对氨基酸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环境。
4. 在米勒实验的末尾,形成了很多对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害的有机酸。如果氨基酸没有
被隔离,并且与这些化学元素一起留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化学反应,它们会不可避免地受到
破坏或转变成为不同的化合物。
此外,实验后期形成了大量的右手型氨基酸。120 这些氨基酸的存在,甚至在进化论本身的
逻辑内遭到了反驳,因为,右手型氨基酸不能在生物机体的合成过程中存在。总之,米勒实验
中形成氨基酸的环境,并不适合于生命。事实上,这种形成酸性化合物的介质,破坏并氧化了
已经得到的有用的分子。
所有这些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米勒实验不能证明生命物质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偶然形成
的。整个实验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可控性的氨基酸的合成。为了能够生成氨基
酸,在实验中使用的气体数量和类型都进行了理想的确定。向这个系统提供的能量不多也不
少,正好使必要的反应能够发生。实验仪器都进行了隔离,以便不会渗漏任何有害的、破坏性
的或者其它种类的元素阻碍氨基酸的形成。原始地球条件下,并不存在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元
素、矿物质或化合物,但实验中却使用了这些物质。因为氧化反应而阻止氨基酸形成的氧气,
只是这些破坏性的元素之一。即使是在理想的实验室里,一旦没有“冷阱”的存在,已经形成
阿德楠•欧柯塔707
的氨基酸要想保留下来并且不被破坏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米勒实验粉碎了进化论者关于“生命源自无意识的巧合”的论断。这是因为,就
算实验证明了什么,那也是氨基酸只能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中产生,而且其中的所有条件都
是有意设置的。这就是说,导致生命的力量,不可能是无意识的巧合,而是有意识的创造。
进化论者拒绝这一明显事实的原因是,他们盲目坚持与科学完全对立的偏见。有趣的是,
与自己的学生斯坦利·米勒一起组织实验的哈罗德·尤里,就该课题做了以下坦白:
“我们当中所有研究生命起源的人会发现,我们对此研究得越多,就越发感到复
杂,复杂得好像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生进化。我们教条地相信,这颗星球上的生命是从
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就因为它是如此复杂,我们很难想象出生命的起源会是那
样。”121
原始地球大气圈和蛋白质
尽管米勒实验充满了矛盾,但进化者仍然试图用它来回答氨基酸形成的根源。他们通过留
给人们一种印象,即这一无效的实验早已解决了氨基酸形成的问题,企图弥合进化论的裂缝。
然而,在解释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时,进化论者面临着甚至比氨基酸的形成更大的问题,
即作为生命的构件的蛋白质的起源,它由数百个不同的氨基酸以某种特定的序列彼此结合而
成。
蛋白质在自然条件下偶然形成的观点,比氨基酸偶然形成的观点更不现实、更不合理。在
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通过概率计算,看到了以适当的序列合成氨基酸,从而形成蛋白质
的不可能性。现在,我们将阐述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用化学方法产生蛋白质的不可能性。
哈伦•叶海雅
进化论者最大的骗术之一,就是他们假想生命可能在原始地球上自发形成的情景,这种情景体现在上图中。他们试图用米勒实
验之类的研究来证明这些主张。然而,在科学事实面前,他们再次遭受了挫败: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原始地球的大
气根本不适于生命。
708 创造论图谱
蛋白质不可能在水里合成
如前所示,当合成形成蛋白质时,氨基酸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键,就是所说的“肽
键”。在肽键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被释放。
这个事实无疑驳斥了进化论者关于原始生命起源于水中的解释,因为根据化学上的“勒沙特
列原理”,一种释放出水的反应(缩合反应)不可能是在有水的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类型的反
应发生在含水环境中的可能性被认为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不可能的”。
因此被认为生命开始和氨基酸发源地的海洋,肯定不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适当环境。另一
方面,就算进化论者转变主意,宣称生命源于陆地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可以保护氨基酸不受紫
外线辐射的唯一环境就是海洋。在陆地上,氨基酸会受到紫外线的破坏。“勒沙特列原理”驳
斥了生命形成于海洋中的主张。这是进化论面临的另一个两难境地。
另一次徒劳的努力:福克斯实验
面对上述进退两难的局面,进化论者根据这个显然驳斥他们的理论的“水问题”,开始捏造
不合实际的假想。这些研究人员中,最有名的就是西德尼·福克斯(Sydney Fox)。为解决这
个问题,福克斯提出了后面的理论。他认为,第一个氨基酸在原始海洋中刚刚形成后,一定是
被转移到了火山附近的悬崖上。岩石上的氨基酸混合物中包含的水分,当温度高于沸点时,一
定会蒸发。这样,“干透的”氨基酸就会结合成蛋白质。
可是,很多人不认可这种“复杂的”的方式,因为,氨基酸不能承受如此高温。研究证实,
氨基酸在高温下会立刻遭到破坏。
然而,福克斯并不放弃。他在实验室的“非常特殊的条件下”,通过在干燥环境中加热,合
成了纯氨基酸。氨基酸是合成了,但仍然没有获得蛋白质。实际上,他得到的不过是些简单、
无序、彼此任意结合的氨基酸链,而且这些链远远不像任何活蛋白。还有,如果福克斯将氨基
酸置于固定温度下,那么,这些没用的氨基酸链也将被分解。122
使实验无效的另一点是,福克斯没有使用在米勒实验中所获得的无用的氨基酸,而使用了取
自生物机体的纯氨基酸。但是,这一旨在继续米勒实验的实验,本应从米勒实验获得的结果开
始。然而,福克斯和其他研究人员都没有使用米勒实验产生的无用的氨基酸。123
福克斯的实验即便是在进化论者圈子里也没有受到欢迎,因为,他所获得的无用的氨基酸链
(福克斯自己给它取名“类蛋白”),显然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而且,他仍然不能生成
作为生命基本单位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起源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20世纪70年代,一篇
刊登在备受欢迎的科学杂志《化学工程新闻》上的文章,对福克斯的实验做了如下评论:
“西德尼·福克斯和其他研究人员设法通过在地球原始阶段根本不存在的非常特殊的加热
技术,把氨基酸合成为‘类蛋白'的形状。而且,它们根本不同于生命体中非常规则的蛋白
质。它们只是一些无用、不规则的化学污点而已。有人解释,即使这样的分子在早期曾经
形成过,那它们也一定会被破坏。”124
的确,福克斯所获得的“类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全然不同于真正的蛋白质。蛋白质与这些“类蛋白”之间的
差异,就像一件高科技设备与一堆未经加工的钢铁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阿德楠•欧柯塔709
此外,这些不规则的氨基酸链根本不可能在原始大气圈中幸存。强烈的紫外线和不稳定的
自然条件,导致了破坏性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会导致这些类蛋白发生分解。因为根据勒沙
特列原理,就算是在紫外线无法到达的水中,氨基酸也不可能合成。因此,类蛋白质是生
命基础的观点,最终失去了科学家们的支持。
哈伦•叶海雅
在实验中,福克斯生成了“类蛋
白”物质。类蛋白是氨基酸随机
组合形成的。与生物的蛋白质不
同,这些类蛋白是不具备功能的
无用化学物。
这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类蛋
白粒子。
无机质不能产生生命
为了证明无机质可以将自身有机化并形成复杂的生物,进化论者设计了许多实验,例
如米勒实验和福克斯实验。这是完全反科学的:所有观察和实验都确定无疑地证明
了无机质不具备这种能力。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爵士认为,没有人
为的干扰,物质不可能自我产生生命:
“如果存在物质可以以某种方式从有机系统产生生命的基本原理,那么这种物质的存在可
以容易地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例如,可以将一个游泳池当作原生汤,你可以随意把任何
非生物性质的化学物注入游泳池中,再抽出其中的气体,或者往其中通气,任君选择,然
后随你的意愿在游泳池上方发出某种辐照。让这个实验进行一年,再看看这2000种酶(
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中有多少种出现在了游泳池中。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好了,省得你真
的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做这个实验。你会发现除了一些可能由氨基酸和其它简单有机化
学物组成的残留淤泥外,一无所有。”1
进化论生物学家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承认了相同的事实:
“取一些物质,边搅拌边加热,然后等待。这就是现代版的‘起源’。假定重力、电磁以
及强弱不同的核子等‘基础’力量去完成剩下的一切……但是,这个美好的童话到底有多
可靠?有希望的思考又有几多?其实,从早先的化学发现,到第一个可辨的细胞,几乎每
个重要的步骤的机制,不是争议的话题,就是纯粹的困惑。”2
1- Fred Hoyle,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New York, Holt, Rinehard & Winston, 1983, p. 256

进化论者的供词


在解释生命的出现方面,进化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其原因就是
有机分子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其形成不能解释为巧合,并且显然有机细
胞不可能偶然形成。
20世纪40到60年代,进化论者面临着生命起源的问题。分子进化论的领先权
威之一,俄国进化论者亚力山大·I.·奥巴林(Alexander I. Oparin),在他
1936年出版的《生命的起源》一书中讲述了这个问题:
“很遗憾,细胞起源的问题实际上仍然是整个进化论最隐晦的问题。”1
继奥巴林之后,进化论者做了无数实验,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力图证明细
胞可以偶然形成。然而,所有努力只是更加透彻地表明细胞的复杂设计,
因而更进一步驳斥了进化论的假说。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生物化学学院
的院长克劳斯·多斯(Klaus Dose)教授说道:
“在化学和分子进化领域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历经30余年的实验研究并没有
找出答案,反而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地球生命起源这个问题的浩瀚无限。目
前对该领域主要理论和实验的所有讨论,不是陷入僵局,就是以承认无知而告
终。”2
圣地亚哥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地球化学工作者杰弗里·巴达
(Jeffrey Bada)阐释了进化论者面对这种僵局的绝望:
“今天,随着20世纪的过去,我们依然面临着自进入
20世纪以来一直尚未解决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地
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3

澳塔·本嘎(Ota Benga):笼中的非洲人


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声称,人类是从猿一样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之后,
他便开始寻找支持这个论点的化石了。但是,一些进化论者相信,“半人半猿”的生物化石不仅可以
找到,而且类似生物在世界各地还存活着。在20世纪早期,追寻“存活的过渡型生物”导致了不幸事
件的发生,其中最残酷的就是俾格米人澳塔·本嘎的故事。
1904年,澳塔·本嘎在刚果被一个进化论研究人员捕获。在他自己的语言里,他的名字就是“朋
友”的意思。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被捕获后,澳塔·本嘎被上锁,像动物一样关进笼子里,
带到美国后,进化论科学家在圣路易世界博览会上将他与其它类人猿一起向
公众展示,并介绍他是“最接近人类的过渡型动物”。2年后,他们将他带
到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在那里,他和一只名为迪纳(Dinah)的大猩猩以
及一只名为Dohung的猩猩一同展示,他们被称为“人类的始祖”。动物园
园长、进化论者威廉·T.·霍纳迪(William T. Hornaday)博士发表了长
长的演说,声称他为动物园里拥有这样非凡的“过渡型生物”而自豪,他对
待澳塔·本嘎就像对待普通动物一样。由于无法忍受他所遭受的待遇,澳
塔·本嘎最后选择了自杀。69
皮尔丹人、内布拉斯加人、澳塔·本嘎……这些丑闻揭示了进化论科学
家为了证明他们的理论会毫不犹豫地采用任何不科学的手段。当我们看到其
它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证据时,我们要牢记这一点。这里就有一个捏造的
故事,但是我们有很多志愿者已经准备好,不惜一切努力来检验它了。

内布拉斯加人:猪牙


192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享利·费尔费尔
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声称他在靠近史
内克布鲁克(Snake Brook)的内布拉斯加西部,发现了
上新世时期的臼齿化石。据说这颗牙齿具有人类和类人
猿的共同特征。于是围绕这块化石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
科学辨论,一些人把这颗牙齿解释为属于伊拉斯塔斯爪
哇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而另外有些
人则宣称它更接近于人类。这块引起广泛辨论的化石被
命名为“内布拉斯加人”,也立即获得一个“科学的名
字”:西部猿人(Hesperopithecus haroldcooki)。
许多权威人士纷纷对奥斯本予以支持。仅仅根据这
颗牙齿就重建了内布拉斯加人的头部和身体。此外,有些画册上还绘出了内布拉斯加人和他的妻子和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庭。
所有这些仅仅只是根据一颗牙齿而假想出来的。进化论者们对这个“幻影人”深信不疑,以至于
当一个名叫威廉·布莱恩(William Bryan)的研究人员对仅仅根据一颗牙齿就得出这些带有偏见的
结论提出反对意见时,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1927年,发现了该骨架的其它部分。根据最新发现的碎块可以发现,这颗牙齿既不属于人类
也不属于类人猿,而是属于一种已灭绝的美国野猪,这种野猪被称为“原猯”。威廉·格里高利
(William Gregory)撰写了一篇论文发布在《科学》杂志上,他宣布了真相,“西部猿人:显然非
猿非人”。68 随后所有有关西部猿人和他的“家庭”的绘图立刻从进化文献中消失了

进化论的骗局


猿人 不断在媒体和进化论者学术界出现,然而没有任何具体的化石证据来支持“猿人”的
图像。进化论者们手持画笔,凭空绘出了他们假想的生物,但是,这些图像没有相应的
化石,这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他们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采用的方法中,一种很有趣的方法
就是“制造”出他们不能发现的化石。皮尔丹人可能就是科学史上最大的丑闻,这是一个使用
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皮尔丹人:人的头颅上装了猩猩的下巴!
1912年,一位世界著名的博士和业余古人类学家查理斯·道森(Charles Dawson)发表声
明,声称他在英国皮尔丹的一个坑里发现了一块下颚骨和一块头盖骨碎块。尽管下颚骨看起来
更像类人猿,但是牙齿和头骨像人类。这些标本被称为“皮尔丹人”,宣称它们已有500,000年
历史,这些标本被陈列在多个博物馆中,作为人类进化的铁证。40多年来,许多科学论文都
以“皮尔丹人”为课题,科学家们对皮尔丹人进行了大量的解释和绘图,并且这些化石被视为
人类进化的重要证据。不下于500篇博士论文是关于皮尔丹人的。64 1921年,世界知名的美国古
人类学家享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访问英国博物馆时说道:“我
们必须再三地提醒我们自己,大自然充满了矛盾”,并声称皮尔丹人是“对史前人类一项无法
超越的发现”。65
1949年,英国博物馆古生物学部的肯尼斯·奥克利(Kenneth Oakley)打算使用“氟测
试”,这是一种确定化石日期的新测试法。于是对皮尔丹人化石进行了试验。结果令人瞠目结
舌。测试发现皮尔丹人的下颚骨不含任何氟。这就表示它埋在地下不过几年时间。头骨中只含
有少量的氟,这表明它的年龄不会超过几千年。
后来确定出下颚骨中的牙齿是猩猩的牙齿,这些牙齿被人工磨损过,与化石一同发现
的“原始”工具只不过是使用钢工具磨尖过的仿造品而已。1953年在由约瑟夫·韦纳(Joseph
Weiner)完成的详细分析中,向公众揭开了这个骗局。头骨取自一个500年前的人类,而颚骨
取自一只近期死亡的类人猿!牙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特别排列,然后被放入到颚中,臼
齿表面进行了锉磨,以便看起来与人类的牙齿相似。然后所有化石块均用重铭酸钾进行了染色
处理,以便让它们看起来古老。当浸入酸中时,染料开始消散。威尔弗雷德勒·格罗斯·克拉
克(Wilfred Le Gros Clark)爵士是揭发这个骗局的小组成员之一,他无法隐藏对这件事的震
惊,“人工磨损的痕迹立马就可以发现,看起来的确非常明显——他们以前是怎样逃脱注意的
呢?”67 骗局揭开以后,“皮尔丹人”立刻撤出了它陈列了40多年的英国博物馆。

欺骗事件

1查理斯·道森发现了
化石,他把化石交给
了亚瑟•史密斯•伍德
沃德爵士。

2化石碎块进行了
重建,形成了著
名的头骨。

3根据重建的头骨,
制作了许多不同的
图和雕塑, 撰写了
许多文章和评论。
原始的头骨陈列在
英国博物馆中。

4在皮尔丹人化石发现
40年后,一组研究人
员揭穿了其骗局。

进化论者对化石的虚假演绎


在详细讲解人类进化的神话以前,我们要介绍公众接受过的宣传:从前有过半人半猿的生
物。这种传播手法利用了和化石有关的“重建”。重建可以解释为根据发掘出一幅骨
骼,有时甚至只是一些骨骼碎块来描绘生物图像,或者是构建一种生物模型。我们在报纸、杂
志或者电影里看到的“猿人”都是重建出来的。
由于化石通常都是碎裂的并且不完整的,因此任何根据这些化石所做的推测都很可能完全
是猜测性的。事实上,进化论者处心积虑根据化
石进行重建(绘图或模型)以证实进化论。
哈佛大学杰出的人类学家戴维·R.·皮尔比
姆( D a v i d R .
Pilbeam)强调了
这个事实, 他说
道: “ 至少在古
人类学方面的资
料是非常稀少的,
因此理论极大地影
响着我们对事物的
解释。过去的理论
清晰地反映了我们
现今的意识形态,
而不是实际的资
料。”62 由于人们
深深受到视觉信息
的影响,因此这些
重建成为进化论者
最好的工具,它们
进化论者对化石的虚假演绎
第7章
错误
阿德楠•欧柯塔667
让人们相信,这些重建的生物过去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强调一种特殊情况:根据骨骼残骸进行的重建
只能展现生物最普通的特性,因为任何一种动物它真实的形态特征取决
于软组织,而软组织在动物死亡后就迅速消亡了。所以,由于要对软组
织的解释进行推测,重建的绘图或模拟原型就完全取决于制造它们的人的想象了。哈佛大学
的恩斯特·A.·胡顿(Earnst A. Hooten)是这样阐释这种情况的:
尝试复原软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冒险性。骨骼结构并没有为嘴唇、眼睛、耳朵和鼻尖的
复原提供任何线索。你既可以用尼安德特人体形特征的头骨模型来构成黑猩猩的特征,也可
以用它来构成哲学家的面部轮廓。复原古人类的科学价值非常小,很可能只是为误导公众而
已…..所以,重建是不可信的。63
事实上,进化论者虚构了一些“荒谬的故事”,他们甚至将不同的脸部归为相同的头骨。
举例来说,他们为南方古猿粗壮种(东非人属)的化石重建了三种不同的图像,这就是一个
著名的伪造例子。
对化石带有偏见的解释,以及对许多重建的完全虚构,只是进化论者频繁欺骗大众的一种
表现而已。但与蓄意伪造进化史相比,这无异于小巫见大巫。
哈伦•叶海雅
两幅爪哇人的图,这两幅图是完全不同的,这是进化论
者是如何捕风捉影地诠释化石的一个极好例子。
左图: 莫里斯• 威尔逊的插图( 《从猿到亚当: 探
寻人类祖先》, 作者霍尔伯特• 温德斯( H e r b e r t
Wendth))
右图:史蒂文•斯坦利的插图(《人类起源》)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假想进化

进化论认为生命源于海洋,并在海洋中进化,当其演化成两栖动物后,遂向陆地转移。
进化论还告诉人们,两栖类动物演化成了只能在陆上生活的爬行动物。这一说法和前
一个进化说法一样的令人难以置信,因为这两类动物的生理结构差别极大。比如说,两栖类动
物的卵适应在水中生存,而羊膜动物的受精卵却适应陆上生活。两栖动物根本不可能“一步一
步”地逐渐进化,因为一个物种如果不具备健康的、充分适应生存环境的卵,就不可能生存下
来。此外,人们现在仍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两栖类和爬行类之间存在着过渡态的生物。在
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方面,就连进化论古生物学家、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专家罗伯特·L·卡罗尔
(Robert L. Carroll)也不得不承认“早期的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有极大的区别,我们还没有
找到它们的始祖。”44
然而,令进化论者缴尽脑汁也无法自圆其说的进化阶段还不止上文提到的那些——他们认
为鸟类肯定是进化的产物,又认为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他们要如何解释为什么这
些生物会飞呢!无论如何,鸟的身体构造与陆生生物是迥然不同的,这种不同完全无法用逐渐
进化的观点来解释。首先,鸟类具有别的生物没有的特征——翅膀,这一点已深深困扰了进化
论者。土耳其的进化论者Engin Korur承认,在进化中不可能产生翅膀。
眼睛和翅膀的共同特征是:只有在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它们才能正常工作。换言之,眼睛
如果没有完全发育好,就看不见东西;鸟的翅膀没有长好,就不能飞。这些器官究竟是怎样形
成的,这仍是一个有待人们研究的谜团45。
翅膀,这一美妙的结构是由连续的偶然突变产生的吗?对这个问题,人们依一无所知。我
们无法解释爬行动物的基因突变是怎样导致其前肢变成翅膀的。
另外,要让陆生生物飞起来,仅有翅膀还不够。除翅膀外,辅助鸟类飞翔的其它结构机
制,陆生生物也不具备。比如说,相较陆地生物而言,鸟类的骨架更为轻盈,它们的肺具有不
同的工作原理,还有不同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以及特殊的心脏循环系统。这些特征都是飞翔必
要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亚于翅膀。只有在同时具备所有这些机制的条件下,鸟才能飞,
而这些机制是不可能在进化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因此,认为“陆生生物会进化成空中生
物”的理论纯属无稽之谈。
上述所有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就算这个不可能存在的进化阶段是真的,那
么,进化论者为什么找不到任何“半翅”或“单翅”化石来证明他们的说法呢?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假想进化
第六章
鸟类的解剖与被假定为鸟类祖先的爬行动物存在很大不同。鸟类的肺脏与陆栖动物的肺脏作用的
方式截然不同。陆栖动物从相同的气管呼入呼出。而对鸟类而言,空气从前面进入肺脏,从后面
排出。真主特别为鸟类创造了这种独特的系统,因为它们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这种结
构是不可能从爬行动物的肺脏进化而来的。
鸟类特殊的肺脏
658 Atlas of Creation
鸟的羽毛:进化论无法解释的设计
进化论宣称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它
无法解释这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的巨大
差异。在一些特征上,例如它们的骨架结构、肺脏
系统和热血新陈代谢,鸟类与爬行动物是极其不同
的。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另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就
是鸟类有羽毛,而这完全是鸟类所独有的。
爬行动物的身体被鳞片覆盖,而鸟类的身体被羽毛
覆盖。由于进化论者认为爬行动物是鸟类的祖先,
因此,他们不得不宣称,鸟类的羽毛是从爬行动物
的鳞片进化来的。然而,鳞片和羽毛之间不具任何
相似性。
康涅狄格大学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A. H. 布
鲁斯(A.H. Brush)接受了这个现实,尽管他本人
是一个进化论者:“(羽毛和鳞片)的每个特征,
从基因结构和组织,到发
育、形态发生和机体组织
都是不同的。”1 而且,
布鲁斯教授研究了鸟类羽
毛的蛋白质结构,指出它
是“脊椎动物中独一无二
的”。2
没有任何化石证据
可以证明鸟类
的羽毛是从
爬行动物的
鳞片进化
而来的。反之,正如布鲁斯教授所言,“鸟羽作为
区分鸟类的一项‘不可否认的独特’特征,似乎是
突然出现在化石记录中的”3此外,爬行动物中没
有发现任何支持鸟羽起源的表皮结构。4
1996年,古生物学家为发现的所谓的有羽毛的恐
龙——中华龙鸟化石而兴奋不已。但是,在1997年
揭示了这些化石与鸟类没有任何关系,它们的羽翼
也不是现今鸟类的羽翼。5
另一方面,当我们密切观察鸟类的羽毛时,我们
发现它们的结构非常复杂,这是任何进化过程都
不能解释的。著名的鸟类学者艾伦· 菲杜西亚
(Alan Feduccia)说道“每根羽毛都具有空气动
力功能,它们非常轻,可以升高,从而慢慢增加飞
行速度,非常容易地返回早先的地方。”他继续说
道,“我着实无法理解,设计如此完美的适合飞行
的器官,怎么可能在开始时是因为其它需要而出现
的呢。”6
羽毛的设计也迫使查尔斯·达尔文开始仔细考虑它
们。此外,孔雀羽毛完美的美学特征让他感到“恶
心”(他自己的原话)。达尔文在1860年4月3日写
给阿萨·格雷(Asa Gray)的一封信中说,“我还
记得一想起眼睛就全身打冷战的时候,但我已经从
这个阶段恢复过来了……”他还说,“现在这些小小
的结构特征常常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当我凝视孔雀
尾巴上的羽毛时,我感到很恶心!”7
1- A. H. Brush, "On the Origin of Feather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Vol. 9, 1996, p.132
2- A. H. Brush, On the Origin of Feathers, p. 131
3- 同上。
4- 同上。
5- "Plucking the Feathered Dinosaur", Science, Vol. 278, 14 November
1997, p. 1229
6- Douglas Palmer, "Learning to Fly" (Review of The Origin of and
Evolution of Birds by Alan Feducc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New
Scientist, Vol. 153, March, 1 1997, p. 44
7- Norman Macbeth, Darwin Retried: An Appeal to Reason, Boston,
Gambit, 1971, p. 101
仔细观察鸟的羽毛时,发
现它们是由数千条微小的
卷须组成的,这些卷须用
钩子彼此系在一起。这种
独特的设计产生了卓越的
空气动力学性能。
阿德楠•欧柯塔659
哈伦•叶海雅
根据进化论者的观点,有些小型恐龙,例如迅猛龙或恐爪龙,是
通过获得羽翼然后再开始飞行而进化的。因此,始祖鸟被假设为
从其恐龙祖先分支出来并开始首次飞行的一种过渡形态。这个虚
构的故事在几乎所有进化论出版物中随处可见。
另一种号称的过渡形态:始祖鸟
进化论者只叫得出一种过渡态生物的名字,这就是始祖鸟。始祖鸟化石是少数几个被称为
过渡形态的化石之一,进化论者现在还坚信着。根据进化论者的说法,始祖鸟,又被称作现
代鸟类的祖先, 生活在大约1 . 5 亿年前。进化论认为一些小型恐龙, 如迅猛龙
(Velociraptors)或恐爪龙(Dromeosaur),进化出了翅膀,开始飞翔。因此,始祖鸟被
认为是从它的恐龙祖先中分离出来第一个可以飞行的过渡态。
然而,对始祖鸟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它根本不是过渡态,而只是一种已经绝种的鸟类,它
和现代的鸟类没有显著的区别。
不久以前,在进化学界很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始祖鸟是一种不太会飞的“半鸟”。支持这
个观点的最重要证据是始祖鸟没有胸片(胸骨)。(胸片是在胸腔下的一块骨,飞翔所必须
的肌肉附着其上。现在所有的鸟类,不管会不会飞,都有胸骨,蝙蝠也一样。蝙蝠是会飞的
哺乳动物,属于非常特殊的科。)
然而,1992年发现的第七块始祖鸟化石却让进化论者大吃一惊。因为在这块化石中含有
他们一直认为不存在的胸骨。《自然》杂志对这块化石的描述如下:
“最近发现的第七块始祖鸟化石含有部分的、直角形的胸骨,人们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对此
有所猜测,但以前从未得到过证实。这证明了始祖鸟有发达的飞行肌肉。46”
人们以前认为始祖鸟是“半鸟”,不太会飞,这个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上述观点。
更重要的是,始祖鸟的羽毛结构真正成了证明它会飞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始祖鸟的羽毛结构对称,和现代的
鸟类没有区别,这说明它们确实会飞。正如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卡尔·奥·邓巴(Carl O. Dunbar)所说的
那样,“因为它们的羽毛,始祖鸟明显属于鸟类。”47
始祖鸟的羽毛所揭示出的另一个事实是:它们有温血动物(变温动物)的代谢机制。如上
文所述,爬行类和恐龙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自我调节
成稳定的温度。鸟身上的羽毛有个非
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持它们身体的稳
定温度。始祖鸟有羽毛,这就说明它
是真正的温血鸟类。和恐龙不同,始
祖鸟需要调节自己的体温。
660 创造论图谱
进化论者的猜测:始祖鸟的牙齿和爪子
进化论生物学家坚持始祖鸟是过渡态有两点依据:即它有牙齿,翅膀上有爪子。
始祖鸟的翅膀上确实有爪子,嘴里确实有牙齿,但是这些特征并不能说明它与爬行类动物有
某种联系。另外,现在世上有两种鸟Taouraco和麝雉(Hoatzin)都是有爪子的,它们用爪子
抓住树枝。这两种生物完全是鸟类,没有爬行类的特征。因此,如果以始祖鸟翅膀上有爪为理
由就说它是过渡态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始祖鸟的喙里有齿也不能证明它是过渡态。进化论者说齿是爬行类的特征真是别有用心,因
为齿并不是爬行类的典型特征。现在的爬行动物有的有齿,有的没有。此外,始祖鸟并不是唯
一有齿的鸟类。虽然现在没有有齿的鸟类存在,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放到化石记录上时,就会发
现在始祖鸟生活的时代及其稍后的时段——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存在着一个已经灭绝的、可
以被归为“有齿鸟”的鸟属。
最重要的问题是:始祖鸟和其它有齿鸟的齿结构与其所谓的恐龙祖先的完全不同。根据著名的鸟类学者L. D.马丁
(L. D. Martin)、J. D.斯图尔特(J. D. Steward)和K.N.韦特斯通(K. N. Whetstone)的观
测,始祖鸟和其他齿鸟的牙齿上端是平整的,而且有宽大的牙根。而它们所谓的祖先兽脚亚目
食肉恐龙,其牙齿却像锯齿一样突出,且牙根很窄。48
这几位研究者还比较了始祖鸟和恐龙——它所谓的祖先——的腕骨,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
相似点。49
解剖学家S.塔尔斯坦诺(S. Tarsitano)、M. K.赫克特(M. K. Hecht)和A. D.沃克(A. D.
Walker)的研究表明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和其他人提出的“始祖鸟和恐龙之间
的相似点”中有的其实是判断错误。50
所有发现表明,始祖鸟其实只能算是属于一种可以被称为“有齿鸟”的种类,而不是过渡
链。
始祖鸟和其它鸟类化石
虽然进化论者在数十年中一直将始祖鸟视为鸟类进化的重要证据,但最近发现的一些鸟类化
石从其它角度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错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中国脊椎动物古生物研究所的两位
古生物学家侯连海、周忠和在1995年发现了一种新的鸟类化石,
命名为孔子鸟。这件鸟化石和始祖鸟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大
约1.4亿年前),但是它的口中没有齿。另外,它的喙和羽
毛与现代的鸟有同样的特征。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和现代
鸟一样,但是它的翅上有爪,和始祖鸟一样。它还有
鸟类特有的支撑尾部羽毛的尾综骨。简言之,始祖
鸟曾经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并被视为半爬
行类,而与它同时代的孔子鸟化石非常类
似现存的鸟类。这个事实驳斥了进化论者
提出的所有关于“始祖鸟是所有鸟类的祖
先”的观点。51
在中国发掘出的另一件化石
造成了学术界更大的困惑。
1 9 9 6年1 1月,侯连海(L .
Hou)、L. D.马丁(L. D. Martin)和艾伦·菲杜西亚(Alan Feduccia)在《科学》杂志上宣
布他们发现了1.3亿年前的鸟类,命名为辽宁鸟。它和现代的鸟一样,长有胸骨,上面附着着飞
行所必须的肌肉,而且在其它方面也与现代的鸟类无异,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口中有齿。这
就说明有齿的鸟类并不具有进化论者所说的那些原始结构31。发表在《发现》上的名为《鸟类是什么时
候出现的?化石证明它们的祖先并非恐龙》的文章对上述情况做了论述。
早期小翼羽鸟(Eoalulavis)化石是否定进化论者关于始祖鸟论断的另一个证据。据称
Eoalulavis的出现比始祖鸟晚2500万年到3000万年,它的翅膀结构与现代慢飞鸟类的一样。这
就证明在1.2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和现代鸟类非常相似的鸟在天空中飞翔54。
这些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不管是始祖鸟还是其它与之近似的早期鸟类都不是过渡态。化
石表明不同的鸟类间不存在相互演化关系,相反地,化时记录证明了今天的鸟类和一些像始祖
鸟一样的古鸟确实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些鸟中的某些种类如始祖鸟和孔子鸟已经灭绝,曾
经存在的鸟类物种中只有一部分存活至今。
总而言之,始祖鸟的一些特征表明了它并非过渡态,其整体解剖特征显示出稳定、静态,
而不是进化。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卡罗也承认了:“始祖鸟飞羽的几何形状与现代飞鸟的一致,不会飞的
鸟类也有对称的羽毛。始祖鸟的羽毛在翅膀上的分布类型,现代鸟类中也能找到……根据凡·泰恩(Van Tyne)和
伯杰(Berger)的研究,始祖鸟翅膀的相对尺寸和形状近似于某些在特定植物群落中活动的鸟
类,如鹑鸡类鸟、鸽子、鸟鹬、啄木鸟和大多数雀形目鸟……它们的飞羽在至少1.5亿年中没有
发生变化。”55
另一方面,这个“暂时的未解之谜”和其它事实一样,对进化论关于始祖鸟的论断是致命
的打击。乔纳森·威尔士(Jonathan Wells)在他的书《进化的符号》之中评论说,始祖鸟已
经是进化论的一个“符号”,但是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种生物并非鸟类的原始祖先。威尔士提
出的一个证据是:“兽脚亚目食肉恐龙——被认为是始祖鸟的祖先——实际上它出现的年代比
始祖鸟晚。
两条腿的爬行类动物在地上行走,它们身上其它的可能成为始祖鸟祖先的特征,出现在始
祖鸟之后。”56
鸟类-恐龙的假想进化链
进化论者想要将始祖鸟作为鸟类是从恐龙进化来的过渡态的证据。然而,最著名的鸟类
学者之一,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艾伦·菲杜西亚(Alan
Feduccia)反对鸟类与恐龙有关的说法——虽然他自己也是进
化论者,对于爬行类—鸟类的进化这个问题,菲杜西亚说:“我
已经研究鸟类头骨25年了,但我从未发现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
处,我确实不认为它们有联系——我认为‘鸟类的始祖是兽脚亚
目食肉恐龙’的说法将是20世纪古生物学上最大的耻辱。” 57
堪萨斯大学研究早期鸟类的专家拉里·马丁(Larry Martin)
也反对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这一说法。在讨论进化论在这个问题上
陷入矛盾时,他说:“说真的,要是我支持‘恐龙是具有这些特
征的鸟类的祖先’的说法,那我每次谈及这个问题时都会觉得很
丢脸”58。
总而言之,仅以始祖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鸟类进化论”不
过是进化论者的偏见和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哺乳动物的起源
如前文所述,进化论搞出了一些假想动物的例子,说它们来自海洋,演变成爬行类,而鸟类
是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按照这个过程,爬行类不但是鸟类的祖先而且也是哺乳动物的祖先。
然而,这两个纲的生物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哺乳类动物是温血动物(意思是说他们可以调节身
体的热量,将体温保持在一个稳定值),他们分娩后代,哺乳后代,身体覆盖有皮毛或毛发;
而爬行类动物却不同,它们是冷血动物(意思是它们无法调节热量,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
化),它们产卵,不哺乳后代,身体上覆盖着鳞片。
爬行类和哺乳类的结构差异之一就是它们的颚结构不同。哺乳类的颚只有一块包含牙齿的下
颚骨,而爬行类的下颚骨两面各有三颗小骨。另一个基本的不同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中耳中
有三块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爬行类的中耳只有一块骨。进化论者说爬行类的颚和中耳
会逐渐进化成哺乳类的颚和中耳。问题是耳朵要如何从一块骨头进化到三块?而且在这一过程
中,动物要如何保持正常的听力呢?没人能解释这一点。人们也无法找到一块能把爬行类和哺
乳类联系起来的化石,这一点也不奇怪。所以进化论科学作家罗杰·卢因(Roger Lewin)也被
迫承认:“(怎么)向哺乳类演变——可能只有一支、最多两支系——现在仍是个谜。”59
乔治·盖洛德·辛普森(George Gaylord Simpson)是最著名的进化论权威之一,也是新
进化论理论的创始人,曾经对进化论者就这个不解之谜做了如下评论:
“地球生物史上最难解释的问题就是从中生代这个爬行动物时代向哺乳动物时代的演变。
这个过程就像舞台上幕布突然垂下,所有的主角都被数目众多、种类五花八门的爬行类动物,
尤其是恐龙代替了,然后幕布升起,场景未变,所有的演员又被更新了,其中再没有恐龙的踪
迹,而其它的爬行类数量增加,在前一幕中无声无息的哺乳类现在担任了主角。”60
而且当哺乳类动物突然出现时,它们就已经有了区别于彼此的特征。不同的动物如蝙
蝠、马、老鼠、鲸鱼都是哺乳类,它们都在同一地质时期出现。即使运用最天马行空的想像
力,想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进化关系也是不可能的”。进化动物学家R. 艾瑞克·伦巴德(R.Eric
Lombard)在他的一篇发表在著名期刊《进化》(Evolution)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点:“我们
不可能找到能构建哺乳动物物种间发展史的特定资料,这种寻找是徒劳无功的。”61。
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生物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的,它们当时就有完全发育的结构,没有经
历任何进化。这个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生物是被创造出来的。然而,进化论者想要用进化论的
观点说明生物是有序地出现的,它们出现的顺序应被称作“创造的顺序”,因为根本谈不上进
化的顺序。有了高级的、完美无缺的创造以后,海洋里,之后是陆地上都充满了生物,最后人
类被创造了出来。
和媒体向大众宣传的“猿人”不同,人类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的,并且当时就具备了完整的
构造。